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682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21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docx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王洪顾朝林于涛方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01.9.13

摘要:

(略)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台阶,实现了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到供给相对过剩的买方市场的转变;随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基础作用,改变了经济运行的体制环境;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到2000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800美元,这是中国实现第二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国家十五计划(纲要)的确定和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已接近完成,新世纪之初,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的是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高速发展为特征的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面对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结构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形势严峻、地区差距和城乡差别扩大、体制改革和城市化滞后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局面,给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解决各种问题增加了极大难度。

为此,“十五计划”提出的新思路是:

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

其中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战略性结构调整是新世纪发展的核心主题。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占全国的1%的土地,6.2%的人口,15.6%的GDP和15.3%的财政收入;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雄厚、潜力最大的区域,1999年人均GDP已经达到2224美元;又位于中国“T”型发展战略的沿海经济带与沿长江经济带的交叉点上,在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国际化战略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加快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加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研究对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1国内外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1.1国外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按照一定的社会分工原则,为满足社会某种需要而划分的,从事产品和劳务生产及经营的各个部门。

它包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于文化等各行各业都可称为“产业”。

产业的概念是介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和家庭消费)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若干“集合”。

相对于企业来说,它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体;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它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分。

从现代经济学界提出的标准来看,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联系,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等。

一般说来,

(1)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内容有:

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主导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等;

(2)产业联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投入产出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产业联系方式,产业波动及效果,产业感应度影响力等等;(3)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市场组织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产业的市场行为,企业集团、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企业合并与改组。

等等;(4)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中所需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和信息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及资源的优化配置;(5)产业布局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与区域分工,区域分工的决定因素,等等;(6)产业政策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产业经济诸理论与产业政策的制订相结合,指导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的制订等等。

从以上产业定义和研究内容的范围出发,可以看出产业发展研究涉及极为广阔的领域。

可以说西方经济学中理论经济学的部分和应用经济学的大部分都涉及产业发展研究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经济就是研究产业。

因此,从16世纪早期的重商主义到18世纪重农主义学派;从威廉•配弟到亚当·斯密,从圣西门到马克思;从国际贸易学到发展经济学,从服务经济学到后工业化社会理论;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到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都研究了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问题。

但纵观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发展历史,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发展研究还是与世界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后工业化相联系的,是与费希尔、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钱纳里、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小宫隆太郎、筱原、霍夫曼、赫希曼、罗斯托、列昂节夫、贝恩、梅森、泰勒尔、海弗里鲍尔、斯托金、威廉姆森、卡布尔,以及富克斯、贝尔和科伊尔等人的研究成果相联系的。

其成果之多,涉及面之广仍然是有限的篇幅无法涵盖的。

可以说,产业发展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学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基本工具,是西方应用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国外产业发展研究中,存在着四大研究传统,一是以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演变趋势为研究主线的产业经济学传统,其研究成果众多,但都散见于各类经济学研究中,通常也并不集中称之为产业经济学;二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被称为西方产业经济学正宗的产业组织学;三是以日本产业政策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学研究传统;四是传统的经济学区位研究学派和后来的区域科学,以及人文地理学研究传统。

1.2国内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产业发展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只是在不同时期里形式有所不同,所研究的内容和关心的焦点问题,以及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均有很大差别。

新中国成立直到70年代末,中国经济理论界还没有使用“产业”这个概念。

当时有关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主要被包括在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再生产理论”的相关研究之中,是高度抽象的Ⅰ、Ⅱ两大部类关系的研究。

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我国一直对产业结构问题认识不够,直到80年代初,经济理论界才把产业结构问题列为研究课题,至于实际应用则更晚。

随着认识的提高,1985年,国务院确定在国民经济统计中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统计,为开展产业结构问题研究创造了基础条件;1992年又决定分步实施新的国民经济标准指标体系,为开展产业结构问题研究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后到80年代中期前,产业结构问题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

在这个时期,仍沿用“两大部类”和“农、轻、重”的传统分析框架,但已特别注重对中国产业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80年代中期后,我国学者研究经济结构已经较多地借鉴、学习和应用西方产业经济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对产业结构问题开始在一、二、三次产业范畴中进行研究。

这一时期,是我国产业问题研究的繁荣时期,除了传统的地理学界从地区发展角度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外,又有了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对产业问题的各具特色的研究。

该时期研究的重点是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

当时的中国政府、学术界、企业界对产业政策的深入研究,侧重于产业政策理论的探讨和外国产业政策理论、方法的借鉴。

在我国1986年制定的“七五”计划中,首次使用了“产业政策”这个概念,并赋予其重要地位,因而对产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随之成为80年代中国产业经济学界的热点。

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虽然我国接触产业经济理论的时间比较晚,80年代初才开始引入我国,但随后,产业经济理论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传播普及开来。

有关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的论文著作不断涌现,而且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专门的政府产业政策研究机构。

如今,产业经济理论已不仅仅是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而且是我国制定产业政策的根本依据。

直到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的有关理论,密切联系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实践,主要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等进行了多角度、内容广泛的深入研究。

从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大量论文和著作来看,其研究进展和范围大体上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和演进规律的研究;

(2)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3)中国(包括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证实分析;(4)若干因素或某一重要因素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分析;(5)若干外国产业结构和国别分析;(6)城市产业结构分析,等等。

可以看出,在短短的这十年中,我国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进展是很快的。

对应中国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研究涉及的面已较宽,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了理论探索。

进入90年代中期,因为种种原因,中国经济学界对产业结构的问题研究稍微“冷却”了一些。

但90年代末,随着“十五”计划的制订工作和现实工作中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愈来愈重大的意义,以及加入WTO的临近,产业结构问题又成为学界的新的热点问题,众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论文著作发表,尤其是从全球视野出发,研究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演变,以及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在产业结构方面应做出战略性调整的学术著作开始陆续出版,极大的丰富了我国产业发展研究,也为中央政府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政策理论基础。

我国产业问题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历史较短。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新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中,产业经济学被列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

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国产业经济学界主要存在着两种方向或两种不同的流派或“范式”。

一种是西方主要国家公认的相对独立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中的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Economics),又称产业组织理论或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Organization),主要研究的是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产业组织问题。

另一种是源于日本经济学界对日本产业政策的实际情况、效果和意义进行分析,运用经济学探究产业政策的理论框架而促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产业经济学的诞生。

主要研究产业之间的结构与关联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联系、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等。

后者在目前学界拟为主流学派,尤其是产业政策研究在国家决策中影响巨大。

中国地理学界,主要是人文地理学派(经济地理学派)和经济学界的生产力布局学派,长期以来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对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与研究。

从国家“一五”时期的重点建设项目布点,到各时期国民经济计划、农业区划、综合经济区划、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国土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问题研究、产业带发展与规划、三线建设、地区产业布局等等,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其科学共同体也是所有研究产业发展问题队伍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从事产业研究工作历史最久的,其成果已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被广泛应用。

该学派主要是围绕区域发展而展开产业发展研究的,并多以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为重点。

改革开放前是以计划经济理论为依据,研究各部类、部门之间的关系,改革以后借鉴经济学界的各种理论与方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等等。

其中尤以结合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地域分工、跨国公司和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为特色而引人注目,因其成果已广为人知,不再赘述。

我国区域经济学起步很晚,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系统研究是近几年的事。

.是我国地理学界和经济学界,在传统生产力布局研究的基础上,为适应国家和地区发展新形势需要,借鉴国外理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也是为了适应研究随企业扩权、地方分权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出现的不同区域发展路径以及区际间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也冲破过去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的框框,从全新的角度,全方位开展了区域产业相关研究。

包括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城市产业经济、城乡联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区域产业经济学的诸多方面,以及区际间产业发展差异分析、区际间产业分工合作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也开始研究企业组织、企业的合并与兼并以及组建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等微观领域里的产业经济活动。

总之,我国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大致可概括为四种流派,产业经济学派(结构与政策为主),产业组织学派,区域经济学派和人文地理学派,各方的产业发展研究实际上是相互交叉又相互补充的。

共同的特征是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硕果累累;而产业组织、产业联系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薄弱。

值得指出的是,各流派之间的交流、配合与分工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实际需求相比,尚存在着较大差距;各学科本身的发展也不尽人意,如区域经济学派与人文地理学派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部分类同;在实际工作中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多站在全国角度,为国家发展决策提供了大量基础理论和依据,而在各区域(地区)层次除了少量产业结构整体性实证分析以外,高质量的具体可实施性产业政策研究成果较少,这无疑使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和可操作性受到极大的削弱。

同时,地区产业政策虽然已经开始从国际分工等经济全球化着眼进行研究,产业组织研究也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如跨国公司机制、兼并研究和公司地理学、贸易地理学等。

但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对具体区域产业发展的实证深入研究尚少。

对区域产业政策研究本身的综合性意义认识不够,尤其是对地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需涉及整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诸种根本性矛盾的本质特征估计不足。

换句话说,各地区产业政策除自身制订中就产业论产业等问题外,多数产业政策尚未同地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政策统一起来考虑。

不可避免的造成可实施和可操作性差,以及故此失彼等现象的发生,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典型地区的产业发展研究,具有积极的研究方法论和实际工作意义。

2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是中国经济基础最为雄厚,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全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8个省辖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6个省辖市。

2.2研究方法

分析区域发展差异、识别区域发展状态与特征,并面向实践进行综合性实证分析研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的悠久历史研究传统。

本文拟从国际国内发展现实出发,在对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进行区域性差异比较、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归纳本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类型、状态、特征及发展水平;并通过对照前期一些研究提出的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直面区域产业发展中突出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对各种可能的对策选择,从区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整体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结构分析法,比较方法及综合分析方法。

数据分区比较,选择全国、广东、浙江、江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分区(上海市、浙江、江苏省内各部分)。

产业结构分析采用产值、劳动力与固定资产净值、LQ等数据;以研究地区产业结构及其特征、工业结构、第三产业结构及其特征为重点。

3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现状特征及发展水平

3.1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与特征

3.1.1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1第一产业GDP比重较低,第二产业GDP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GDP比重大幅度快速提高。

表1长三角GDP产业构成(%、美元)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DP

1978

16.27

65.5

18.22

105

1980

14.49

65.44

19.77

125

1985

15.63

61.75

22.61

219

1990

14.99

57.6

27.41

395

1995

9.27

56.28

34.45

1445

1999

7.26

52.26

40.48

2224

1978-1990变动

-1.28

-7.9

9.19

290

1990-1999变动

-7.73

-5.34

13.07

1829

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GDP结构变动呈现出与全国完全不同的显著整体特征:

第一产业比重虽同全国一样大幅度下降,但是,是在初始点较低的情况下开始的,第一产业比重80年代稳定波动在15%左右,90年代以来快速下降至10%以下,1999年达到7.26%。

80年代下降1.28个百分点,90年代下降7.73个百分点,合计下降9.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先降后大幅度回升不同,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自80年代以来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65.5%下降至1999年的52.26%,共下降13.24个百分点。

80年代下降速度明显大于90年代,分别为7.9和5.34个百分点。

与全国第三产业比重由上升转为下降不同,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由1978年的18.22%上升至1999年的40.48%,共上升22.26个百分点。

从80年代后期即开始急速上升,90年代升幅大于80年代,分别为9.19和13.07个百分点。

(详见表1、图1)

 

图1长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变化

 

②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稳步提高,并超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DP

1978

32.1

19.76

9.84

105

1980

48.08

35

16.92

125

1985

32.47

46.28

21.25

219

1990

32.09

45.18

22.72

395

1995

28.87

44.23

26.9

1445

1999

29.48

39.57

30.95

2224

1978-1990变动

-0.01

25.42

12.88

290

1990-1999变动

-2.61

-5.61

8.23

1829

表2长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就业构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化也与全国明显不同: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在短短的2年内,由1978年的32.1%急速上升到1980年的48.08%,并在80年代上半期的5年内快速回落到32.47%;此后非常缓慢地逐步降低至1999年的29.48%。

1985年以来的15年时间仅下降了2.99个百分点;80年代共降低15.99个百分点,90年代降低2.61个百分点,合计降低了18.6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19.76%急速上升至1985年的46.28%,7年内增加了26.52个百分点;此后即开始持续下降阶段,1999年下降至39.57%,1990年以前比重上升了25.42个百分点,90年代比重下降了5.61个百分点,21年累计上升了19.8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1978年开始持续稳步上升,由9.84%上升至1999年的30.95%,共增加了21.11个百分点,并在90年代后期超过第一产业比重,但进入90年代以来,就业增长速度放慢,1978年至1990年共增加12.88个百分点,90年代以来增加了8.23个百分点。

图2长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就业构成(%)

 

③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逐步下降,结构偏差较大,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急速下降后保持稳定,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先降后升。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DP

1978

0.51

3.31

1.85

105

1980

0.3

1.87

1.17

125

1985

0.48

1.33

1.06

219

1990

0.47

1.27

1.21

395

1995

0.32

1.27

1.28

1445

1999

0.24

1.32

1.31

2224

1978-1990变动

-0.04

-2.04

-0.64

290

1990-1999变动

-0.23

0.05

0.1

1829

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有其独特的特征,第一产业变动趋势为:

下降-----上升-----逐步下降,由1978年的0.51下降到1980年的0.30,1985年回升到0.48,而后逐年下降至1999年0.24。

第二产业变动趋势为:

1978-1985年急速下降------1985-1995年保持稳定------1995-1999年略有回升,1985年以后变动不大;由1978年的3.31下降到1985年的1.33,再至1995年的1.27,1999年微升到1.32。

第三产业变动趋势为:

快速下降----回升,从1978年的1.85到1985年的1.06,而后逐年回升至1999年的1.31。

与第二产业变动趋势不同之处在于第三产业80年代中期达到最低点(1985年),此后即开始稳步回升,而第二产业在90年代后期才开始回升。

表3长江三角洲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构成

图3长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

3.1.2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

农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CSJ合计

0.56

0.026

0.21

0.21

LQ

0.97

0.65

0.72

2.10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特征表现为农、牧、渔业较为发达,尤其是小农业(种植业)比重较高,1999年农、牧、渔业比重分别为56%、21%和21%,但林业比重较低,仅占第一产业的3%。

同全国第一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农、林、牧、渔业的LQ分别为:

0.97、0.65、0.72和2.10,渔业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

表4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构成1999

3.1.3工业内部结构特征(规模以上)

①长江三角洲地区重工业产值比重大于轻工业,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比重占优势;但只有轻工业及其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比较优势。

工业总值

轻工业

#农品

#非农

重工业

#采掘业

#原料业

#加工业

产值比重

1.00

0.46

0.54

0.46

0.54

0.01

0.36

0.63

产值LQ

1.14

1.09

0.87

1.21

0.93

0.07

0.92

1.25

利税比重

1.00

0.43

0.58

0.42

0.57

0.01

0.36

0.63

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就产值构成说,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比重,1999年分别为54%、46%;在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占54%;重工业中,加工业比重最大,占63%,原料工业占36%,采掘业仅占1%;1999年的霍夫曼系数为0.84。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为本区的比较优势部门,LQ分别为1.21和1.25。

表4长江三角洲地区轻重工业产值及利税构成(规模以上、1999)

②与全国相比较,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产值、就业、固定资产比重均占绝对优势,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全国

长三角

产值比重

88.0

96.04

就业比重

78.9

96.7

固定资产比重

68.6

84.2

利税总额比重

93.11

长江三角洲制造业与全国相比,各项比重均占绝对优势,尤其是就业和固定资产占全部工业比重远远大于全国同项比重;除固定资产外,其他三项指标都在90%以上;与全国相比,产值比重高8.04个百分点,就业高17.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高15.6个百分点。

采掘业、制造业、电煤水业的产值LQ分别为0.07、1.11、0.58;采掘业、制造业、电煤水业的就业LQ分别为0.07、1.22、0.36。

表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对比(规模以上、%、1999)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比重较大的优势工业部门多属于重型制造业之中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但具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