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623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

《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docx

地理复习资料很好用哦

必修一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

(2)影响:

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太阳活动剧烈);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自转意义

①昼夜交替

②产生时差:

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东+西—,1度4分钟,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间差

③产生地转偏向力: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公转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同一经度地方时相等

同一纬度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V自转相等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表现: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

作用: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低压多雨,高压少雨,西风多雨,信风少雨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共同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冷锋降水在峰后,降温,降水或刮风

暖锋降水在锋前,连续性降水

8、洋流:

(1)类型: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四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水循环:

(1)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

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

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

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

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

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都有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必修二

1.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在农业文明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农业文明的出现,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人口增长仍是缓慢;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速

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4.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人口迁移

二战前

二战后

迁移路线

非洲→美洲

欧洲→美洲→大洋洲

欧洲←亚洲→北美洲

大洋洲

南美洲→北美洲

因灾害和战争引起的迁移

迁移特点

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15.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

有利: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

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

有利:

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1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17.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18.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

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怎么做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22.中国人口问题:

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24.地形是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

25.功能区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27.住宅区:

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28.商业区:

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处;主要为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29.中心商务区(CBD)特点:

多形成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建筑物高大稠密

4.人口数量昼夜差距很大。

30.工业区:

主要分布地区:

沿交通干线分布,多在城市外围。

3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未来“田园城市”——以人为本。

33.用地的付租能力表现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4.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36.城市等级划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37.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4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人口迁移动力: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主要包括:

乡村地区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受自然灾害等影响,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等。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主要包括:

城市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等.

44.世界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时间开始于工业革命之后。

4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实施: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四大高原:

(落实到地图上)

名称

位置和省、区范围

海拔

主 要 特 征

青藏高原

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

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世界最高大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

位于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

1000米左右

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高原

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

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

是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煤、铁、有色金属等储量丰富风力沉积地表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

1000-2000米

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

44.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注入东海,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干流沿途11个省。

其中自源头到湖北宜昌为上游,主要流经了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自湖北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江西湖口以下为下游.

64.水稻种植业

主要分布地区:

亚洲季风气候区,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

中国的分布:

河流沿岸,下游三角洲地区

主要分布区区位优势:

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自然条件);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社会经济条件)

水稻特点:

劳动密集型,单产高

65.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作物:

小麦、玉米

主要分布地区: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中国的东北,西北

区位条件: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小、

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营方式一般为家庭农场,机械化高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

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

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迁移农业

分布地区: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形成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主要特点: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75.污染大气的企业应当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当布局在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及河流上游;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应当布局在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79.鲁尔区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

调整工业结构

调整工业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五种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发展趋势:

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

特色:

重工业基地

有利条件: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不利条件:

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特色: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有利: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

不利:

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特色: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有利: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不利: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特色: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有利:

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不利: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98.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99.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100.可持续发展原则: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阶段性原则: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与义务不同

初期阶段

崇拜自然

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改造自然

开始明显不协调

转型阶段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原有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竞争力下降

再生阶段

谋求人地协调

由紧张走向协调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西气东输概况:

依次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省市;经过的地形区有: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等;经过我国地势的第二和第三级阶梯。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3、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油气发展战略: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8)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

①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经验,大力开发自主品牌;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拓国内国外市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5)从地理角度考虑,同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的劣势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腹地比长三角小

 ②经济基础不如长三角好

 ③大城市依托作用不如长三角强大

④科技力量不如长三角雄厚.

中国的区域差异

东部季风区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相间分布在二、三级阶梯上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

青藏高寒区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盆地为主,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

3)三大平原

名 称

范围

主 要 特 征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深广,多沼泽低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粮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

北是燕山,南到准河,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

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淮海冲积而成。

地势低平(多在50米以下),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沿江分布呈狭长形

我国最低平的平原(多在50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10米以下),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

(1)冬小麦、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