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607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安徽省定远育才学校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文化班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卷

文科综合试题历史

1.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

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

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

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

C.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

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来看,周代的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祈祝祖先荫庇后世,更重要是的是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总结出的制度与规范,这对于王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文因素的体现,故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教化”;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中的真实含义;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2.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

“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

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

”这一规定

A.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

B.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

C.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可知符合革命派的诉求,由材料“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可知是北洋集团的胜利,同时体现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思想主张,故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C项正确。

A项属于片面反映材料,该总统令既体现北洋集团的意志,也符合革命派的诉求,排除。

根据材料“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得出北洋集团的胜利,与革命派的诉求不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B。

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湖北派的意志,而是强调该规定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排除D。

3.1949年10月,年过七旬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打破自己“不做官的老规矩”,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的任命,并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是做事,不是做官。

”由此可知

A.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政务院地位突出

B.中国民主建国会逐步改变政治纲领

C.新政权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

D.宪法赋予了民主党派合法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民主建国会”可知黄炎培属于民主党派人士,“自家的政府”说明其参与国家建设,故新政权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C项正确。

黄炎培参与国家政事,不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政务院地位突出,排除A。

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且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4.马歇尔的接班人——国务卿艾奇逊将马歇尔计划描述成“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机构的私利”。

苏联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在认识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动机时戏剧性诠释了私利和统治的不同含义。

这种现象表明历史解释

A.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B.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运用

C.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D.受解释者立场及所处环境制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这对于马歇尔计划美苏国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显然说明历史解释与解释者立场和时代环境有关,故D正确;历史解释有一定的客观性,故A错误;历史解释可以作为史料使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历史解释与时代变化关系,故D错误。

5.(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

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依据材料中“南美洲”“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美洲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A、C、D三项与材料相悖,排除。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名师点睛】英国殖民扩张的条件:

1、国内政治制度优势: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

同封建专制统治相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是进步的。

2、依仗雄厚的经济实力:

英国通过圏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掠夺,扩大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7世纪英国是世界上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罪恶的奴隶贸易,带来了巨额财富,使英国经济实力雄厚。

3、强大的军事优势:

为了争夺殖民霸主,l7世纪下半叶经过三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优势。

l8世纪,英法在欧洲发生多次战争,通过七年战争击败了法国,英国由此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4、地理位置的优势:

英国是一岛国,地处大西洋沿岸,位于世界贸易中心,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6.有学者认为:

“1992年,中国似乎又到了一个发展中的关键时间点。

尽管经济增长从1978年以来早已变得深入人心,然而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种种令人眼花撩乱的新现象却成为困扰人们内心的新问题——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意识形态’的武器会被习惯性的再度拿起来……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僵局’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新高潮。

”邓小平“南方讲话”对打破“僵局”起关键作用的是

A.号召“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B.明确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C.明确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南方谈话

【名师点睛】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3.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7.阅读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该表主要反映了

A.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不断提高

B.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逐渐转型

C.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D.中收入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无法推断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变化,故A项错误;20世纪后半期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兴起,发达国家社会经济不断转型,故B项正确;表中只反映出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而无法推断其工业总量,故C项错误;由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未超过50%,无法推断其工业化的完成,故D项错误。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工业领域的调整

8.1945年世界银行成立之初,任何重要的决议必须由85%以上的表决权决定,而美国就占有35%的投票权份额。

2010年世行投票权作了最新修订,与2004年相比,美国仍为15.85%,中国由2.77%提高到4.42%,发达国家整体投票权下降了3.13%,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

世行投票权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美国以绝对经济实力控制着世行

B.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有效挑战

C.折射出世界经济政治版图的变化

D.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相关变化。

根据材料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两项明显具有片面性;D项“体系化制度化”,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

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状况

9.唐宪宗以后,尽管具有或实或虚的旧族高门背景的宰相有所增加,但依靠门荫出身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高官子弟凭借门荫而致高位的状况已成过去。

这说明

A.贵族失去进入上层统治机构的资格

B.以才学为标准的选官原则进一步贯彻

C.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完成

D.科举选官制度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护

【答案】B

【解析】

从“依靠门荫出身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高官子弟凭借门荫而致高位的状况已成过去”可以看出唐朝中后期选官用官的标准开始走向才学而不是门第,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在“失去”二字,减少并不代表失去;C选项错在“完成”,因为依旧存在依靠门第上位的人员;D选项错在“各阶层”上。

10.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

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A

【解析】

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

11.1895年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指出: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1912年严复又认为自古以来只有强人政治才能统治中国。

在《与熊纯如书》中说到,“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

”由此可见

A.严复从提倡民权走向反对民权B.严复的思想主张日趋保守落后

C.严复的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D.严复的主张体现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

【答案】D

【解析】

材料“国者,斯民之公产也。

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反映了严复提倡民权,反对专制的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须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是严复对民众程度、共和时机等现实问题的考虑,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强人政治”本质上仍属于君主立宪制范畴,故D项正确,B项错误。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2.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一20、歼一10C红旗一22等六款新型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

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

A.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

B.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

C.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

D.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

【答案】A

【解析】

国防力量的变化主要还是因为“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适合建国初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主要还是因为“科技强军”战略而非工业化提供保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主要原因,也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国防力量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科技强军”。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也是英国戏剧大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

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几乎同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性巨作《哈姆雷特》,它的上演轰动了欧洲剧坛。

——摘编自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材料二在昆曲演出中,南戏中有七角色之分,到昆曲时有所谓“江湖十二角色”的说法……元杂剧的装扮比较简单,只有净、末用白粉敷面……到明代,像《千金记》中的韩信由生扮,剧本注明要“面赤微须”,就是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

最初的昆曲传奇大多上演全本,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

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位剧作家写出不朽作品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兴盛的主要原因。

(3)如何拯救和保护昆曲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

第二种观点主张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死亡了。

结合所学,请您选择“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其中一种观点并予以阐述。

(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答案】

(1)汤显祖:

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莎士比亚:

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

(2)主要原因:

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

(3)主张第一种观点:

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

主张第二种观点:

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

【解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由“根据材料一概括”可知材料一只是提供了两位剧作家的作品的时代,所以其社会背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汤显祖: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400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即明代中叶以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是导致汤显祖为代表的剧作家作品出现的必要性原因。

莎士比亚:

所处时代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高潮是其作品出现的背景。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根据材料二概括即可得出,由材料二中的“江湖十二角色”“要求涂红脸,还要带髯口”和“一本往往有几十出,要演三个晚上,这样拖沓会使观众厌烦。

聪明的艺人就从传奇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可以得出其原因有二,即角色分工越来越细,表演艺术精益求精;折子戏适合大众口味。

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阐述,但是需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也就是所说的自圆其说。

无论选择哪种观点均同等给分。

比如主张第一种观点:

其理由在于昆曲是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家级的“活化石”,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要去挖掘和传承,当然也是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

也可以主张第二种观点:

其理由在于昆曲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而且还是舞台、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既要保存昆曲婉转悠扬的声腔特点,又不损失戏剧性,让现代广大群众授受,才能薪火相传。

14.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下某一历史瞬间或反映某一历史想象。

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回答问题。

结合图一、图二和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命题:

要求主题突出,简明扼要,不得照抄图片文字内容。

阐释:

围绕主题说明解释,史论结合。

【答案】主题可命制:

 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集体生产与个体经营;农民的心情;形同意异等。

示例:

 主题:

 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

阐述: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土地。

1953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民自愿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个体的生产形式变为集体生产组织,将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我国农业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集体生产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总结:

 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土地由私有制到公有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两次的合与分,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本题结合图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据图二“生产承包”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即可自拟一个主题,例如:

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农业合作化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意义等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注意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1997年6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

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

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

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摘编自王淑慧等《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

北京市流动人口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

(1)特点:

受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现关注民生;

逐渐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2)意义:

使户籍制度趋向合理;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城乡经济交流;推动城市化进程;

适应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任意4点即可)

【解析】

(1)关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因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享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等信息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户籍制度逐渐松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关注民生、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户籍制度的合理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市场经济等角度思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点睛:

本题引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户籍制度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点”“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主要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等,结合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思想。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