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A.docx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A.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A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的度数画角。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角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
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
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
(P39、1)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
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
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
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
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用∠1表示。
(2)问:
到底什么叫角?
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
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
P40、8
第二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用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
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
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
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
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
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
(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
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
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
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
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
(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
接着问:
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
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边说明边演示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
(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P38例1)
讨论: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巡视加以指导。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课堂小结
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
P40、5、7
第三课时:
角的分类
教学目标: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教学过程
1:
师:
最近讲了什么知识?
(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2
13
56
师:
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
(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
你们是怎么分的?
为什么这样分?
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
锐角:
小于90直角:
等于90钝角:
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
你们量了吗?
量一量。
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
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
(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
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
(板书:
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
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
(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
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
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
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
平角:
等于180周角=360
师:
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
板书补充: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
那我们来看钝角。
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
钝角:
大于90,小于180
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
(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板书:
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3、3、5
第四课时: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用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
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
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
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4、7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怎样列式?
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
问:
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24×3=25×2=14×6=
2)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怎么列式
提问:
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
130×5=2×380=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
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四、作业:
第48页6-----9
五、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例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231×4=321×2=
415×3=298×3=523×3=
2、笔算
24×12=44×59=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12
-------
290
145
-------
1740
问:
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176×47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七第3题
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过程:
2复习导入;
1、口算
28×3=16`×8=36×2=
46×20=4×160=3×150=
150×6=26×7=20×19=
200×73=900×24=430×8=
15×6=190×5=
问: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145×27=679×13=
286×35
问: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152246
×16×23×34
---——————————
804156964
134104638
————————————
9381196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46×215=224×36=
28×153=27×142=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七第10、11题
第四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600×300=30×23=
53×30=20×700=40×22=
40×72=40×72=40×72=
20×20=40×90=502×7=
608×5=908×4=400×50=
2、笔算
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
问:
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
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问:
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30
—————
4800
2)106×30=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
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八第3、4、7题
第五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3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
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
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可以写成16千米/时。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
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符号怎么写呢?
师: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
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八第10题
第六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
试试看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25×160=
40×4=25×40=
20×4=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7×12=
26×24=17×24=
26×12=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
(18÷2)×(24×2)=
(18×2)×(24÷2)=
105×45
(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第59页4、5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例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
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
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
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
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
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
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三、巩固新知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 )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