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5357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

《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docx

大荔东城街道长安屯村

 

大荔县东城街道长安屯村

土地利用规划(2016-2020年)

 

大荔县人民政府东城街道办事处

大荔县东城街道长安屯村

土地利用规划(2016-2020年)

 

大荔县人民政府东城街道办事处

二〇一八年八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一、规划目的1

二、规划任务1

三、规划原则2

四、规划依据3

(一)法律法规3

(二)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3

(三)技术标准4

五、规划范围5

六、规划期限5

第二章村域现状6

一、村域概况6

(一)自然条件6

(二)社会经济概况6

二、土地利用现状7

(一)农业用地8

(二)建设用地8

(三)生态用地8

三、长安屯村村组宅基地分布及空院、空闲情况10

四、村域历史文化产业特色11

(一)历史文化特色12

(二)文化遗存14

(三)民俗文化16

(四)历史文化资源18

(五)村庄形态格局特色19

五、现状问题总结19

(一)乡村建设问题19

(二)乡村发展问题19

(三)乡村整体问题20

第三章发展定位21

一、规划期人口预测21

(一)2015年人口21

(二)规划期末人口预测21

二、村发展规划定位22

第四章村域空间布局安排24

一、村域空间划定依据24

(一)农业空间划定依据24

(二)生态空间划定依据24

(三)建设空间划定依据24

二、村域空间调整布局25

(一)农业空间用地安排25

(二)生态空间用地安排26

(三)建设空间用地安排27

第五章村域整治31

一、土地整治安排31

(一)提高耕地等级31

(二)增加耕地面积31

二、生态整治安排31

(一)进行污水处理31

(二)垃圾收集、处理31

(三)植树造林、种花种草31

三、村庄整治安排32

(一)村庄归并32

(二)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废弃宅基地32

(三)村容村貌治理32

第六章空间管制规则33

一、空间管制要求33

二、空间管制规则33

(一)耕地保护规则33

(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管制规则34

(三)生态用地保护规则34

(四)设施农用地管制规则35

(五)建设用地管制规则35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情况见附表2)36

第七章规划实施效益37

一、规划实施经济效益37

二、规划实施社会效益37

三、规划实施生态效益38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9

一、明确管理主体,建立目标责任制39

二、扩大公众参与,完善村规民约39

三、统筹资金筹措,保障规划实施39

四、开展动态监测,加强实施督导40

第九章附则41

一、规划编制41

二、规划成果41

三、规划批准与实施41

附:

附表41

附表1长安屯村规划目标表42

附表2长安屯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43

附表3长安屯村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情况表45

附表4长安屯村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45

附表5长安屯村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46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目的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现势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见(国土资规〔2017〕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土资源部《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国土资厅发﹝2017﹞26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要求,根据《大荔县东城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2015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结合大荔县、东城街道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村民意愿,以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为重点,明确划定村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建设空间,充分考虑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标准化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需求,合理安排农村各类用地,并提出村土地利用和村规划建设的管控要求,引导村域土地合理利用和有序建设。

二、规划任务

根据村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村民意愿,综合研究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统筹安排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用地布局,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统筹安排农村各类用地数量,明确用地数量目标;

2、确定村庄建设用地布局,加强村庄建设的引导和管控;

3、落实乡级规划确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保护面积、地块与责任;

4、确定生态用地布局和规模,加强生态建设保护;

5、保障农村公益性设施、基础设施合理用地需求;

6、明确各类用地管制规则。

三、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

落实乡级规划要求,统筹考虑村庄建设、生态保护等相关规划在土地利用上的需求,结合村域特色,合理安排各业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

2、保护优先原则

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维护农村历史文化和村庄风貌。

3、节约集约原则

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因地制宜推进村庄建设适度集中。

加大村庄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改造提升低效用地。

4、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各环节要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5、简便易行原则

制定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方案,规划成果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村民了解和实施。

四、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

5、《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

6、《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1999年)。

(二)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年1号文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72号);

4、《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8号);

5、《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建规〔2012〕195号);

6、《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7号);

7、《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16〕10号);

8、国土资源部《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意见(国土资规〔2017〕2号)》;

9、财政部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2017〕29号);

10、财政部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财农〔2017〕53号);

11、《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陕国土资规发〔2017〕19号);

12、《大荔县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13、《大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14、《大荔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15、《东城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6、《东城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

17、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资料。

(三)技术标准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5-2010);

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范》(TD/T1022-2009);

4、《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8-2010);

5、《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TD/T1032-2011);

6、《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8、《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9、《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国土资厅发〔2017〕26号)。

五、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长安屯村辖区范围内全部土地,包括长安屯、东婆合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土地总面积655.73公顷(9835.95亩)。

六、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

2015年

规划期限:

2016-2020年

规划目标年:

2020年

第二章村域现状

一、村域概况

(一)自然条件

长安屯村位于大荔县东城街道辖区东部,距离县城区中心5km,大朝公路从村南通过,西邻国道G242,交通较为便利。

长安屯共有754户,户籍人口3045人。

长安屯村下辖自然村2个,即长安屯片、东婆合片,10个村民小组。

村域面积655.73公顷,基本农田面积523.63公顷。

(二)社会经济概况

村委会位于长安屯片中部南侧,配套有休闲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互助院)等。

村内现状商业为个体超市、零售商店,分布于主要道路两侧村民宅基地内;有小学一所,占地9600平方米(0.96公顷),位于长安屯辖区,有学生220名,能够满足使用。

生活饮用水源由县城区供水管网提供。

农业灌溉水源以洛惠渠为主,井灌补充,灌溉保证率80%以上。

在村北路边新建污水处理站一处,村内已修建下水排水管网,统一引至污水处理站处理。

全村配备6台200KVA变压器,低压电力线路(380、220V)配备完成。

全村垃圾,统一运输至转运场。

村庄内道路分为两类,一类为5-6米村庄间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

一类为村庄内巷道,已基本硬化。

全部道路未亮化。

村内有雨水涝池2处。

村内企业有个体食品机械厂1个。

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长安古城墙遗址、七星塔和太白庙。

村内现有两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一类是2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

冬枣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50亩,年产值80万元;香椿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20亩,年产值60万元。

另一类是养殖(生猪)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3户,生猪存栏200头,年产值14万元。

2015年,长安屯村农民人均年收入8000元,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中果业5860亩,冬枣2800亩(冷棚2600亩,暖棚200亩)。

桃1960亩(棚桃100亩)。

其他杂果1100余亩;粮食种植1000亩,以小麦、玉米为主,年产值3500万元左右;养殖业为家庭散养形式为主,生猪存栏200头、羊存栏500只、蛋鸡存栏7000只,年产值200万元左右。

2015年底,全村人口3045人,人口年龄分布为,0-18周岁1330人,18-65周岁1429人,65周岁以上296人。

其中男性1549人,女性1506人。

劳动力人数1644人,外出务工人数596人,主要去向为县内、省内。

18岁以上在外就学人数为60人。

二、土地利用现状

2015年,全村土地总面积655.73公顷,其中农业用地606.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42%;建设用地42.30公顷,占6.45%;生态用地7.38公顷,占1.13%。

(一)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中,耕地431.43公顷,占农用地的71.19%;园地163.49公顷,占26.98%;其他农用地11.13公顷,占1.84%。

(二)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39.67公顷,占建设用地的93.78%,其中,宅基地用地30.39公顷,占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76.61%;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76公顷,占4.44%;经营性建设用地0.15公顷,占0.38%;基础设施用地1.18公顷,占2.97%;景观与绿化用地0.44公顷,占1.11%;村内交通用地5.75公顷,占14.49%。

采矿用地0.0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0.12%。

水利设施用地0.05公顷,占建设用地的0.12%。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占地2.53公顷,占建设用地的5.98%,其中,特殊用地2.53公顷,占100.00%。

(三)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中,水域6.20公顷,占生态用地面积的84.01%;林地(生态林)1.18公顷,占15.99%。

长安屯村基期年(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1、表1-2。

表1-1东城街道长安屯村基期年(2015年)土地利用现状

单位:

公顷、%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面积

占总面积比例

占一级类比例

占二级类比例

土地总面积

655.73

100.00

 

 

  

小计

606.05

92.42

100.00

 

耕地

431.43

65.79

71.19

 

园地

163.49

24.93

26.98

 

林地(商品林)

 

 

 

 

草地

 

 

 

 

其他农用地

11.13

1.70

1.84

100.00

其中

设施农用地

1.06

0.16

0.17

9.52

坑塘水面

0.11

0.02

0.02

0.99

农村道路

7.37

1.12

1.22

66.22

农田水利用地

2.59

0.39

0.43

23.27

田坎

 

 

 

 

  

小计

42.30

6.45

100.00

 

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用地

39.67

6.05

93.78

100.00

其中

宅基地

30.39

4.63

71.84

76.61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76

0.27

4.16

4.44

经营性建设用地

0.15

0.02

0.35

0.38

基础设施用地

1.18

0.18

2.79

2.97

景观与绿化用地

0.44

0.07

1.04

1.11

村内交通用地

5.75

0.88

13.59

14.49

采矿用地

0.05

0.01

0.12

 

对外交通用地

 

 

 

 

水利设施用地

0.05

0.01

0.12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2.53

0.39

5.98

100.00

其中

风景名胜用地

 

 

 

 

特殊用地

2.53

0.39

5.98

100.00

生态

用地

 

小计

7.38

1.13

100.00

 

水域

 

 

 

 

自然保留地

6.20

0.95

84.01

 

生态林

1.18

0.18

15.99

 

表2-2东城街道长安屯村村庄内部土地分类面积表

单位:

公顷、%

用地分

类名称

村庄住

宅用地

村庄公共服务用地

村庄产业用地

村庄基础设施用地

景观与绿化用地

村内交通用地

合计

用地

面积

30.39

1.76

0.15

1.18

0.44

5.75

39.67

占村庄

建设用

地比例

76.61

4.44

0.38

2.97

1.11

14.49

100.00

三、长安屯村村组宅基地分布及空院、空闲情况

据调查,长安屯村涉及长安屯和东婆合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全村共754户,3045人,现状村民宅基占地30.39公顷,空闲宅基地共51院,空闲地1快。

结果见表3-2、表2-4。

表2-3长安屯村村组人口、村庄面积及空院、空闲情况表

单位:

人、公顷、块、院

村组名称

户数

现状人口

现状面积

空闲地

空院

备注

一组

76

295

3.04

/

5

二组

69

276

3.16

/

5

三组

64

265

2.91

/

5

四组

74

237

2.61

/

4

五组

59

253

2.05

1

4

六组

58

243

2.14

/

5

七组

53

225

1.96

/

4

八组

63

313

2.56

/

6

九组

141

547

5.96

/

7

十组

97

391

4.00

/

6

合计

754

3045

30.39

1

51

表2-4东城街道长安屯村宅基地情况

单位:

院、㎡、㎡/户

村组名称

宅基地院数(院)

总面积(㎡)

户均面积

空废宅院

一组

76

30364.38

311.8

5

二组

69

31645.57

357.9

5

三组

64

29083.17

354.6

5

四组

74

26136.42

275.7

4

五组

59

20499.15

271.1

4

六组

58

21395.99

287.9

5

七组

53

19602.31

288.7

4

八组

63

25623.94

317.5

6

九组

141

59575.66

329.8

7

十组

97

39973.35

321.6

6

合计

754

303899.9

314.6

51

四、村域历史文化产业特色

长安屯村位于大荔县县城东侧,东临朝邑镇高城村、南接婆合村、西临婆合村、平原村、北接许庄镇西坊村。

毗邻242国道和大朝公路,距离大荔县中心约15分钟车程,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长安屯始建于唐代,因村庄建造仿照唐长安城,故起名长安屯。

日月如梭,当年的格局早已消亡,唯有古老的城墙和七星塔沉淀着历史,记载着过去。

从远古时期开始,长安屯所在的区域就是沃野千里、农耕富庶、素有华夏文明核心发源地之称的八百里秦川,明初,长安屯更是潼关卫军屯的屯田之地,时移世易,长安屯唯一不变的是肥沃的黄土、勤劳朴实的人们,以及见证历史沉浮的太白庙、古城墙遗址和七星塔。

(一)历史文化特色

1、长安屯溯源—治水、农业、古城的渊源

(1)因水而兴、因农而兴

远古时期,在秦岭与渭北高原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绵延八百里的关中地区是由渭河地堑形成的汪洋泽国(古三门湖)。

大禹治水,引黄河穿三门峡东流入海,八百里秦川自西向东水退地现,自此便展开了人类繁衍史和华夏文明的壮丽画卷。

两千多年前,一条郑国渠横跨渭北高原,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农耕富庶,秦迁都秦川中心咸阳,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大荔地处黄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带,东接黄河滩万顷良田,西还八百里秦川,地处平川、沙洲与台塬相间,浩壤万顷,山水灵秀,渔湖镜天,遍地黄花,自古便是“皇宥牧马地、河西米粮川”,农耕发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作“天府”的地方。

大荔县名字。

《说文览字》注:

大,广博、丰富之意。

荔,上部为艸(草),下部为劦(三力,力大无比),有顽强生命力的意思。

大荔,一方面契合了大荔县地域广阔、三河汇流、水草丰茂的地理概念,一方面暗合了大荔先民人脉久远、传承有序、生命不息的人文特征,故得名。

发达的农业孕育了粮仓、酒、民俗、美食、戏曲等相关的特色大荔地域文化。

(2)因关而兴—与潼关卫的渊源

潼关卫的明代实行卫所制度,明初“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潼关地势险要,南有秦岭天险,北阻大河,东有砥柱、崤山之险,西有太华山、三河口。

不仅为“要害地”,而且位三省交界处,为三省枢纽,为要害中的要害。

故洪武七年于其地设置守御千户所,隶属于陕西都司,洪武九年升为潼关卫。

潼关卫由潼关卫城和军屯田两部分组成。

潼关卫城除了南面因有秦岭与洛南县相距较远外,其他三面只有二三里的附属土地,潼关卫城是一个孤零零的军事地理单位。

军屯是潼关卫重要的地理组成部分,但潼关卫因是在潼关的基础上扩建而来,而潼关本身并没有土地,因此潼关卫的屯田是从附近各县抽取土地组成的。

《康熙卫志•建置志•编屯》记载有108屯,这些军屯呈点状分布在阌乡、灵宝、华阴、华州、渭南、临潼、同州、朝邑、郃阳九个州县内。

潼关卫的区划地图正类似太阳系,各个屯以潼关卫城为中心星罗棋布地分散在附近乓个州县。

长安屯建于元时,元时建村得名洼底,明洪武时潼关卫屯田于此,因村庄建造仿照唐长安城,故起名长安屯。

究其缘由,大荔所在的区域处关中平原东部最开阔地带。

东扼黄河天险,西通秦汉古都,南望华岳峻岭,北据渭北高原,黄河、渭河、洛河三水纵横,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该地历史悠久,自县城始建于东汉已来,历来是郡、州、府治所在。

为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同州之战、沙苑之战等战役。

该地优越的农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特色突出,这也正是长安屯作为屯田于此的根本渊源。

功能变迁。

军事功能是潼关卫主要功能。

后因天下承平日久,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军事功能有所削弱,而其交通枢纽的优势日益凸显出来,货物集散、维持地方稳定等民事功能也逐渐凸显出来。

军事功能是主要功能。

延伸功能有邮传,负责接待西域使者、入贡等;物资集散,承担中转运粮、漕运等,相邻的朝邑居民“往往以石炭易粮东下”;还有稽查抽税、维持地方稳定、监视和威慑秦王府等功能。

大荔、朝邑、长安屯等地位于往边塞的枢纽走廊上,受潼关直接影响,屯田制度三分守御七分屯田,长安屯作为其军屯所在地,与其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潼关对长安屯及其周边地区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刻的。

因此,治水、传统农耕、潼关卫是长安屯古城的根本渊源所在,文化底蕴所在,他因水而兴、因农而兴,因关而兴。

可以概括为“水-农-军”的文化脉络。

(二)文化遗存

1、太白庙

太白庙是一座明代古寺庙建筑群(明万历创建,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多次重修,如今原貌为清光绪十二年后重修后的面貌,是研究明清时期民间庙宇建筑的实例,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较高),2008年9月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

是大荔县唯一村庄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庙宇建筑。

文物建筑包括前殿、中过庭、南大殿,内有壁画保存完好,绘画精美,艺术价值较高。

前殿向北50米有一戏楼,戏楼北约5米有一玉皇洞,玉皇洞北20米有东西两个大殿,再往前行,还有天宫殿、四大天王殿,药王洞和三山祖师殿等等,才是太白庙正门,在大门口的东边有一个太白池,约占地2亩,常年四季蓄有水。

太白庙原功用是祈雨。

祭祀太白神等以求万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而建的庙,庙建成后塑“太白神”“杨四爷”神像。

每年当地人们都要去太白山求雨,平日天旱时又来太白庙祭祀太白神祷雨。

太白庙破损严重,根据原制图,仅存最后一栋“太白大殿”。

现庙内供奉太白金星等二十多尊神像,保留前中后殿三座,大殿内墙上水墨画保存基本完整。

慈溪太后亲笔题匾“有求必应”。

庚子年(1900年)慈禧太后逃难西安,路过同州,见此庙求雨甚是灵验,亲笔题匾“有求必应”,现已不存在。

现仍是道众汇聚、庙会举办地。

太白庙现作为大荔本地及周边宝鸡、华阴等地的道教盛会集中地,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教徒前往进行相关教会活动。

2、长安屯古城

现古城已经损坏,仅存一段城墙遗迹。

遗迹非文保单位,缺少保护展示设施。

3、七星塔遗迹

七星阵土堆仅剩两座,是原太白庙的组成部分。

(三)民俗文化

大荔素有戏曲之乡、民俗之乡、美食之乡美誉。

梆子腔鼻祖—“同州梆子”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9项传统技艺(渭北面花、花苫鼓、朝邑剪纵、南留锣鼓、同朝皮影戏、大荔血故事、大荔刺绣、二月二庙会、大荔带把肘子)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带把肘子、蜜汁轱辘、水磨丝、炉齿面、月牙饼、九品十三花等百余种风味小吃独具特色、蜚声全国。

1、酒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