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493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docx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学生终稿

 

论文题目: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

*******

********

学号:

*************5

院系:

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

教育管理

写作批次:

2019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实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_____何卜涨_____

日期:

2019年11月21日

 

摘要…………………………………………………………………………………………I

Abstract………………………………………………………………………………………Ⅱ

引言(导言\绪论)…………………………………………………………………………………1

一、对“批评”教育的错误解读…………………………………………………………………2

(一).不敢“批评”,廉价“表扬”泛滥……………………………………………………2

(二)..误认为“批评”等于“惩罚”………………………………………………………2

(三).在教学工作中认为“批评”可有可无…………………………………………………2

二、使用“批评”方式中存有的问题 ……………………………………………………………2

(一).班主任主观上先入为主………………………………………………………………2

(二).班主任客观上放任自由………………………………………………………………3

三、科学地实行“批评”教育……………………………………………………………………3

(一)端正批评的目的………………………………………………………………………3

(二)实行认真的调查研究…………………………………………………………………4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性……………………………………………………………………4

1.客观性 …………………………………………………………………………4

2.情感性……………………………………………………………………………5

3.灵活性……………………………………………………………………………6

4.情境性……………………………………………………………………………7

四、结论:

让学生在批评教育中得到身心健康发展。

…………………………………………8

呼应开头:

班主任工作中批评行为及其效果的研究……………………………………………8

五、参考文献………………………………………………………………………………………8

摘要

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成来的。

孰能无过?

接受了批评,自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

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准确地使用这个手段,能够协助学生理解并改正错误。

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水平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

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批评”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根本目的是引导受批评者克服自身存有的缺点和问题,持续成长和进步。

自从人类有了教育以来,它就一直存有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使其内涵持续得到丰富和延伸。

关键词:

批评存有问题批评的目的批评的艺术

 

Abstract

Agood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isakeytoopenawindowonthestudents'hearts,iscreativityintofullplaytopromoteteacherandstudent,ispromotetheteachers'andstudents'characterandsouloffertilesoil,isakindofpsychologicalatmosphereofharmony,sincerityandwarmth,astudentcanlearngoodteacherscanbeaprerequisiteforgoodteaching。

Good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cannotonlyeffectivelyinspirestudents'positive,promotingtheirfullandhealthydevelopment,andcanfullyexploitanddevelopeachstudent'suniquegiftsandabilities,theirinnerdesireandcreativepassion。

Thearticlewillrevolvearou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eachersandstudentsexplorethestrategy。

Keyword:

primaryschoo;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 influencingfactor; Strategy

 

绪言

学生不是程序,不是白纸,而是多彩的个体,有跳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他会在你的教育活动中不定时的投下一颗颗“炸弹”,让我们措手不及,伤透脑子。

虽然,学生个体之间有差异,但异中有同,幼稚、单纯是他们的共性,他们就像刚出生的幼苗,需要园丁辛勤的浇灌。

教师如何评价这些孩子,用何种方式激励这些孩子茁壮成长,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批评”作为教育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根本目的是引导受批评者克服自身存有的缺点和问题,持续成长和进步。

自从人类有了教育以来,它就一直存有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使其内涵持续得到丰富和延伸。

一些仁人志士,国家栋梁之材,对自己儿时被老师批评教育,深有感触,记忆犹新,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当年批评教育,就不可能改变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问题,不可能有今日的成就,不可能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可见,“批评”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但是,今天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批评”还一些理解误区,使用上也存有一些错误倾向。

 

一、对“批评”教育的错误解读

(一).不敢“批评”,廉价“表扬”泛滥 

新课程改革后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师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语言功能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功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新理念。

但遗憾的是,在展开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时,面对学生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问题,我们作为教师总是用一些具有“表扬”性质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其他活动的热情,长此以来达到促动学生个性发展的和学习的目的。

所以,课堂上或其它活动中,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对与错、得与失,教师总是以“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比以前进步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来表扬学生,使学生很大水准处于高度的受捧状态,对学生实行单一的评价。

“批评”这个教育学生的方法,似乎已经让教师们给“遗忘”了。

难道,教师们真的“遗忘”了吗?

或者认为现在的学生都能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不用批评,他们也能做得很好呢?

我个人认为不以为然。

教师之所以不敢批评,主要原因:

首先是对教育新理念的理解有误读和偏差,认为批评就是变相体罚;其次是怕影响自己的声誉,怕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很多老师都不愿去趟这个浑水,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所以种种片面、不科学的理解“批评”的含义,使老师们走进了批评的误区。

(二).误认为“批评”等于“惩罚”

无论是老师或家长,对孩子的各种批评,惩罚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让孩子知错能改。

但却因为没有好好地把握好一个“度”,经常无意地“变相”、“出格”,而有悖初衷,施罚者既劳心又劳力,对受罚者更是一种或大或小的伤害。

在某些教师的看来,“惩罚”和“批评”像是一对孪生兄妹,谁也离不开谁。

当老师碰到无休止的学生纠纷或屡教不改的“捣蛋份子”时,往往会先来个“下马威”,再让学生陈述理由。

如:

(1)学生打架,先打墙壁几十下;

(2)上课爱讲话,叫学生自己打自己嘴巴或同学互相打嘴巴;(3)偷抄作业,罚抄课文或概念几十遍甚至几百遍;(4)捣乱课堂,先让学生在教室或办公厅罚站,再让学生写悔过书。

有的教师甚至采用更为过度的“批评”方式,作者的同事是一位体育老师,学生上课违反纪律,老师就让学生跑操场10圈或让学生蹲马步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类似这样惩罚学生的方式,因为学生受罚多了,也就习惯了,成为自然的现象。

对于老师的惩罚也习以为常了。

使“批评”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三).在教学工作中认为“批评”可有可无

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

新形势下的教育,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挫折面前自寻出路,独立体验过程的魅力。

所以,很多班主任老师就认为:

学生要在磕磕碰碰之中成长,自悟错与对,老师“批评”与“督促”可有可无,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也就不用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幅“严师”的面孔,“批评”教育也就省了。

二、使用“批评”方式中存有的问题 

俗语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关键在于犯错水准的轻重缓急,班主任如何准确地面对它。

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行批评。

现在的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不同,个性鲜明,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自尊心,不同个性的学生往往对教师批评的反应有着明显区别。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中去发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真正原因。

课堂中的批评应该切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老师们往往采用不当的方式,因而使“批评”教育缺乏有效性和实用性。

(一).班主任主观上先入为主

因为受到陈旧观点的影响,有些班主任在界定学生品质时,往往以“听话”或“不听话”作为标准,认为“听话”的学生就是好,“不听话”的学生就是差。

没有真正注意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的需求?

学生渴望什么?

每个学生其实都想得到老师的赞赏和注重。

没有对学生实行等量的和定量的评价。

导致优生与差生同时犯错时,责任全部由差生承担,或认为事端全部由差生挑起这种错误看法。

因为班主任主观想象准则,导致学生在同学中地位的不均衡,优生总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或以我是老师的“宝贝”等骄傲的神情在同学面前耀武扬威;差生则以“破罐子破摔”的状态,搞得班主任不知所措。

另一种情况,优生犯错时,班主任往往为了“优生”面子,对他们所犯“错误”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度”把握不好,导致很多学生存有凡事跟着“优生”准没错的心态,久而久之,班级精神面貌发生了令人担心的变化。

(二).班主任客观上放任自由

俗语说:

“十根手指并不一样长”,一个班集体里,并不是每个同学都是优生,总有那么一、两个让老师伤脑筋的。

因为这些“伤脑筯”大都是“活跃”份子,班主任总以只要遵守学校纪律,爱读不读随你便的放任自由的态度处之,久而久之,这些人就成“边缘人”,班主任就难以有效的纠正学生不足及班级中的问题。

如:

作者的同事班上有这样一位学生,他聪明、调皮、爱与老师唱反调,老师说东他往西,甚至拉拢班上学习差同学与老师对着干。

久而久之,成了老师“眼中钉”,成了教师办公厅的“常客”,成了学校的“红人”。

一到上课时间老师慎重对他宣布:

“某某同学,只要你不干扰我上课,做什么都行,请便吧!

”因为学生没有得到老师的赏识和注重,他的自信心不可能得到增强。

结果这位同学的主科成绩满堂红,甚至出现逃课现象。

三、科学地实行“批评”教育

对于一切不合要求的动机、语言和行为做出否定性评价,是纠正学生错误的根本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能达到教育者预期的效果,有时使用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还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班主任在批评、处理错误行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使批评能为他们接受,不产生丝毫的负面影响。

(一)端正批评的目的

这是对学生实行有效批评的前提条件。

对犯错误的学生实行批评,是为了改正他们的缺点,使他们即时纠正及将来不在重犯,因而对他们实行批评目的,应该是而且只能是教育他们,协助他们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促动他们健康成长。

在这个目的的指导下,班主任才能端正教育态度,确定治病救人的教育动机,以持久的耐心,宽容的爱心实行摆事实、讲道理,从而达到转变思想提升理解,从而获得教育成功。

反之,离开了这个批评目的,班主任就可能以“整人”“报复”等为目的,“批评”教育就失去本色。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缺乏爱心,对学生教育也缺乏耐心,就会使用一些诸如讽刺、挖苦、不理睬、责斥等批评方式代替和风细雨式的批评方法。

很明显,这种批评方式,不能实现预定的设想,也不利于班主任工作展开。

我们班曾转入一位同学叫范强,他学习不用功,成绩很差。

他课余特别爱玩泥巴(有时甚至花着脸进教室),用泥巴捏的小泥人倒还挺像的。

在其他同学心目中,他是个上课不专心,学习不思进取的后进生。

也许是破罐子破摔,也许是"本性难移",他根本不在乎同学们对他的评价,照样捏他的泥巴,学习成绩不见好转。

本想臭骂他一顿的,后来想这样的效果肯定会不好。

于是,我和他单独谈了一次话。

"你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看,你捏出的泥人栩栩如生,真不简单;老师希望能得到一件你认为满意的作品,好吗?

"也许听到老师真诚的肯定,他通红着脸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我继续亲切的说:

"当然,如果你能将你的聪明才智用到学习上去,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也许第一次得到老师的表扬,他竟然哭了起来。

从此,他在老师的耐心地教育和协助下,一改往日的面貌,学习认真了,如同换了一个人。

一学期下来,他的学习进步很大,他捏的小泥人还作为工艺品参加了校艺术节展览。

可见,只有对后进生倾注满腔的热情,不带任何偏见,才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老师公正客观的对他们评价,才能如和煦的。

(二)实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这是对学生实行有效批评的基础。

学生犯错后班主任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实行批评,而要实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通过询问知情的学生,访问学生家长,聆听本人的申辩等途径,全面准确地了解事实真相,弄清事情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及其发展过程,仔细分析事情的性质及其影响等。

这样才能对他们所犯错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客观理解。

在此基础上再联系实际情况实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教育和批评。

切忌在不了解情况的条件下,对学生实行盲目的批评。

如:

有一位女同学进入我班,入学比较晚,所以情绪非常低落,心事重重,我找她谈话,了解了具体情况后。

开导她要有韧性,受挫折不要紧,要紧的是立大志,要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求索之路。

况且人生不可能永远是淘汰的处罚,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都能够东山再起。

后来在班会上,我对她不图眼前安逸,选择继续求学这条艰难的人生之路、敢于挑战自我的行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赞扬,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她,她顿时热泪盈眶,从此,她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最后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由此看来,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如果得到了相对应的尊重,它们产生的动力是不可估量的。

有一句话这样说:

老师能够把好学生推上绝路,老师也可从“泥潭”中拯救灵魂。

这话实不为过。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性

掌握一定的批评艺术,才能使教育批评锦上添花。

同样的批评,因为不同的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效果,这是所有教师都知道的常识。

掌握一定的批评艺术,使用恰当的批评方法,就可能使批评事半功倍。

不讲究批评艺术和方法,单凭自己的经验或一时的情感冲动盲目地实行批评教育,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委屈心理,继而削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而班主任工作时,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批评艺术,灵活地使用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这样,才能使批评达到预期效果。

有一天,我来到教室,看到黑板上画了一猪头,猪头画得维妙维肖同学们嬉笑不已。

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走上讲台和颜悦色地说:

“这头像画得逼真,很有艺术性,这位画画的同学很有美术天才。

我为我的班上有这样的天才而感到由衷地高兴。

我建议这位同学多向美术老师请教,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天赋,说不定会出一个美术家呢?

”这样一说,全班目瞪口呆,这位未来的小美术家心理也难以平静。

这时,我又把话锋一转,亲切地说:

“画虽然很好,可惜这节不是美术课,现在我把它擦掉,好吗?

”这时,有位男生上来向老师身深深地鞠了一躬,抢过黑板刷,擦掉了他的“得意之作。

”从此以后,这位学生要求转到美术班,专心画画,准备画出一幅好作品,送给老师,表示歉意。

所以,班主任的批评应努力做到:

1、客观性 

对于犯错同学批评要力求准确、客观,切忌捕风捉影或根据道听途说的东西就实行批评。

首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了解,要客观、准确,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们真正地犯了错误后才能对他们提出批评,而不能以“莫须有”的事实对他们实行批评。

班主任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其次,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的性质要分析准确。

要分清他们所犯错误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或是方式方法问题;要弄清他们是明知故犯,还是无意中所犯或是好心办错事;要了解他们的这次错误是初犯,还是屡犯;要明白他们所犯的错误对其他同学是否造成不良的影响,对本人的影响又是如何等等。

对于学生所犯错误的准确分析,有助于班主任在批评时能够掌握分寸,既不夸大其辞地批评,使同学受不白之冤,并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感,也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他们充分理解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及其危害,并消除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犯了错误没关系,班主任不会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的错误心理。

定位不准确,就很难在批评中掌握批评的语气,用词的分寸,就会出现一些刺耳,甚至是讽刺、挖苦的语言,也就很难使批评做到有理有据,从而使学生难以心服口服。

一天,我刚到教室,发现几个学生向我告状有几个同学一起抽烟,而小学生是“严禁抽烟”。

当时,我非常生气,可他还是强压住了内心的怒火。

我并没有去训斥学生,而是静静地走向前,掏出自己的烟盒,给每人递过去一只烟,然后若有所指地说:

“走!

咱们还是操场的地方抽吧!

那几个学生听了这话,很快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想到老师如此宽容,一个个非常自责,忙向老师赔不是,并保证以后一定不抽烟。

试想,如果老师怒不可遏地教训一通,效果肯定没有这般好。

2.情感性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说教者”、传统“权威者”变成“指导者”、“朋友”。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只有注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事实和语言打开他们的心扉,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导之以行。

还有一次更幽默,这个次的批评简直就是艺术,那是在一次数学考试之后,他发现班上的女生普遍考得比男生好,就在班会上给大家讲了个故事:

“昨天我做了个梦,梦见我的老师在课堂上问我,来生当男生还是当女生,我就回了一句:

当女生!

我的老师就问我,为什么?

我就说,男生与女生下棋时,要是女生赢了,她就会立刻被大伙称为女才子,要是输了,人们也不会责怪她;可男生就惨了,要是他下赢了,肯定没人说他是男才子,可要是下输了,人们又立刻说他是个大草包。

天!

亏不亏!

”听到这个奇怪的梦,大家全都笑出了声,而他也就从从容容地接着说:

“不过今天我不说梦,而是要表扬咱们班的女生,为什么?

因为她们考得好,超过了男生!

这说明,不但下棋,考试也一样,女才子特别多!

所以,我既要为我们班女生们的胜利而骄傲,也要为我们班男生们的谦虚而骄傲!

”哄的一声,大家又一次快活地笑了!

女生们笑,是因为老师在夸她们;男生们笑,则是因为老师的妙侃是对自己的一个极巧妙的批评!

看了这个案例后,我们已经了解到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至少这种两种笑声已经给孩子造成了激励的效果。

其实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往往从孩子的话里断章取义,然后得出一个自己想当然的答案。

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们普遍缺乏耐心的期待和细心理解。

我们必须考虑到,在儿童行为的背后或言语的背后,往往会隐藏着一种能够理解,有待解释的原因。

没有对儿童行为充足的观察,没有对学生想法有充足的理解,怎么可能体察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天性呢?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理解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和协助学生发展,领会学生的表示,防止从教师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理解儿童的一切。

(1)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呼唤尊重,学生也呼唤尊重,尊重是师生之间和谐相处的“润滑剂”。

一直以来,“师道尊严”虽维护了教师需要的某些东西,却无情地在师生之间拉开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尊重学生”并非一张空头支票,违心地挂在嘴上,它需要真诚的、由衷的、发自内心的,才能打开学生心灵深处,与学生产生共鸣。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我刚接手五年级的时候别人就叫我注意他,我呵呵一笑。

开学了,他和另外几个同学扫教室扫得起劲,我在班会上表扬了其他几个学生,就是不去表扬他。

他感到不解,以前他做点好事老师就表扬的,今天怎么没了?

他朝我看看,我也朝他看看,装作什么事情也没。

有的人可能要说,他劳动积极你要抓住机会表扬他啊,呵呵,其实我早就了解过了,他是一个软硬不吃的家伙,你那点小小的表扬根本不起作用,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表扬。

不但不去表扬他,平时也不去理睬他。

他在的时候,和他旁边的同学说说笑笑,但就是不和他说一句话。

他上课要睡觉?

睡吧。

作业不交?

随便。

和同学发生小摩擦?

当着全班的面狠狠批评那同学,就是不去批评他,连他的名字都不去提一下,看也不朝他看一眼。

他自己也感觉到了我对他的冷落,大家也都看出了。

这个时候他摸不透你的脾气,可能会慢慢老实起来,也可能憋不住了会继续挑战你。

不过,如果他继续挑战你的话,他的气焰先矮了一大截。

你初战告捷了,后面再想办法对付他。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破罐破摔”的消极心理。

同样是教师批评孩子,有的老师大声训斥,孩子却常常不服或沉默以对;有的老师总是轻声细语地讲道理或悄悄地实行批评,令人奇怪的是孩子却很服气并欣然接受。

我认为这之中除了教育方式不同外,更重要的是老师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轻声细语同孩子讲道理。

这在心理学上讲是照顾了孩子的接受心理。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伤树不伤皮,伤人不伤心”,孩子的自尊心是稚嫩的,如果因为我们批评不当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不过得不偿失,不但孩子错误没能改变,反而加深了孩子与教师之间的隔阂,那样就成了“好心办坏事”。

(2)赏识学生的优点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

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如同教师渴望得到校长及同行赏识一样。

学生如果在数学老师那里得不到赏识,他就会爱上他的英语老师。

如果在他的英语老师那里找不到赏识的感觉,他会喜欢上语文。

如果学生在整个学校都找不到赏识,他就会选择逃学。

我们面临的学生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秉赋,性格、家境,我们不可能像生产车间生产出标准产品一样,把每个学生塑造成思想修养相同,知识基础一样,行为表现划一的人。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加以修剪、锻造、培养,使其朝着各自健全的方向发展。

有一位同学,平时有一个怪癖,常带着小刀在树木花枝上刻这刻那。

为此,我不知说过他多少遍。

有次家访,我想跟家长谈谈这件事,无意中听他妈讲,他在家一有空就学着搞嫁接、植物栽培,还指点老师看他嫁接成功的几种植物—仙人球上竟插活了几种花卉。

老师眼前一亮,想不到他有这般本事。

联系他平时的怪癖,我重新调整了教育方式,肯定了他在嫁接方面的长处,同时指出不可随便在小树上刻画,并让他试验在班里的仙人球上嫁接菊花,他很快就改掉了原有的毛病。

此例给我们一大警示:

有些有“毛病”的学生说不定正是他创造力的凸现,不可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而应在正面挖掘其积极健康的东西,用长其“善”的方法,救其“失”。

3.灵活性

班主任在批评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要随机应变、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对策,使批评取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