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479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

《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docx

0111下学期听课记录表

龙头希望学校听课记录表

听课记录人:

.....

班级

(2)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何希萍

教具

体积单位进率

日期

2011.03.31.

学生发

言人次

8

教师活动人次

3

课题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执教人签名

教学内容及方法

意见或建议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

米    分米     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3)我们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提问:

你能猜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引出课题: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1)挂图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和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2)提问:

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

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正方体棱长的关系作出判断,即:

1分米=10厘米,两个正方体的棱长相等,体积就相等。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1立方分米)

  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

    (板书:

1000立方厘米)

  (4)根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书:

=)

  (5)  谁来说一说,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问:

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板书: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班内交流。

如果有学生直接说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得这个结论的?

  引导学生把棱长1米的正方体和棱长10分米的正方体进行比较,并通过计算得出: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

从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来看,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出示教材47页例3,学生独立完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展开教学,朴实、自然,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总体评价

学生通过计算,自主探索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与过程,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进率,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龙头希望学校听课记录表

听课记录人:

.....

班级

(1)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周璐

教具

日期

2011年4月1日

学生发

言人次

12

教师活动人次

6

课题

100以内的读数写数

执教人签名

教学内容及方法

意见或建议

一、复习:

1、十个十是(  ),一百里面有(  )个一。

2、6个一和3个十组成(  )。

3、7个十和6个一组成(  )。

4、89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5、62里面有(  )个一和(  )个十。

二、学习读数、写数:

1、 教学例4:

(1) 同位两个一组摆出24根小棒。

先说一说它的组成,然后想一想,2捆(即20根)应摆放在计数器的那个数位上?

4根呢?

(2) 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24。

边拨边叙述:

2个十在十位上拨2颗柱,4个一在各位上拨4颗珠。

(3) 在数位板上用数字卡片摆出24,并读出来。

提问:

“2在哪个数位上?

4在哪个数位上?

(4) 教师再摆出42根小棒,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以上过程。

当学生写出并读出42以后,让学生对比24与42中的“4”、“2”的意义,加深对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2、 教学例5:

(1) 学生独立写出例5中上面一组数,写完后轻声读一读。

教师将写得又整洁又美观的学生作业进行展示,并抽出其中一个数(如67)提问:

6在哪个数位上?

它表示什么?

7呢?

(2) 例5下面一组数的教学过程与上面一组数大体相同,应强调的是:

当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时,要用0占位。

3、 教学例6:

(1) 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珠。

先一个一个地拨,在个位上拨9颗珠后提问:

“再拨上一颗是几颗?

”“10个一是非颠倒多少?

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

(2) 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出9颗后提问:

“这9颗珠表示多少?

”“再拨一颗表示几个十?

”“10个十怎样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

怎样读写?

(3) 学生在课本上尝试写出一百,并轻声读一读。

(4)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100的写法,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和老师写的比一比,看谁写得整洁、美观。

对写得不美观的在练习本上再写一次。

(5) 请学生对着数位表,同位互相说一说,从右边起,第一、二、三位各是什么数位?

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然后在数上填空。

(6) 让学生再回头看例6、例6中自己写的数,并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写数和读数是从哪边(左边和右边)开始的?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精灵聪聪说的话:

“读书和写数,都应从高位起。

”使学生感知自己说的和小精灵聪聪说的一样,体验自己在概括知识方面获得的一个小小的成功。

三、练习:

35页做一做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的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原理。

总体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觉得完成得比较好,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一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情绪会更高涨。

龙头希望学校听课记录表

听课记录人:

.....

班级

(2)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丹小

罗金玉

教具

图片

日期

2010420

学生发

言人次

16

教师活动人次

13

课题

找规律

执教人签名

教学内容及方法

意见或建议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

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师可进一步启发)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

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4、欣赏生活中的规律图案。

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现象到处都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出示)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刚才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有规律图案,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

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

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

总体评价

整节课以“主题情境”活动为主线,以“合作探究”活动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让孩子们在轻松自如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美。

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索与合作交流的。

 

龙头希望学校听课记录表

听课记录人:

.....

班级

(2)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丹小

吴呈艳

教具

日期

20110420

学生发

言人次

10

教师活动人次

6

课题

分数的意义

执教人签名

教学内容及方法

意见或建议

一、单位“1”的意义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数字1。

  师:

这是几?

表示什么?

能具体说说可以表示1个什么吗?

  学生回答(1个苹果、一张白纸、一根绳子、一群羊、一个学校的全体学生……)

  师:

对于数字1如此丰富的意义,老师可以给它加上引号,起名叫作单位“1”。

  师:

取出学具袋,倒出其中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哪些能用单位“1”表示?

  师:

我们可以把单位“1”怎么分?

  师:

以前我们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研究“分数的意义”。

(教师板书课题)

  师:

用以前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分你手中的单位“1”,你能得到哪些分数?

  学生操作,组内交流,各组推荐汇报。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不准确的地方要加以修正,尤其要强调“平均分”,尽量做到不要重复别人的发言内容。

  二、研究分数单位

  师:

你们想研究别的分数吗?

  教师出示1/○

  师:

这是分数吗?

你会读吗?

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

请大家拿出12根火柴棒,分一分、说一说,看看可以有多少种不同方法来表示1/○?

  学生操作,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2→6根、1/3→4根、1/4→3根、1/6→2根、1/12→1根。

  师:

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知识!

  

 

开门见山教学单位“1”,突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单刀直入式的导入无疑是本课亮点之一,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其分一分、说一说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总体评价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进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单位的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锁,空间狭小之嫌。

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龙头希望学校听课记录表

听课记录人:

.....

班级

(1)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周露

教具

日期

20110505

学生发

言人次

8

教师活动人次

7

课题

找规律

执教人签名

教学内容及方法

意见或建议

一、导入新课

  老师就知道大家是最棒的,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老师盒子里放了两种图形,圆、正方形,老师随便拿一个,可能会是什么,还可能是什么?

随便拿出贴在黑板上,第二次呢?

第三次呢?

第四次呢?

(学生找到规律后越来越快)大家说说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呀!

学生回答。

  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就是有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律,瞧,胜利小学1年级六班的教室里正在开联欢会呢?

现在同学们同位两人说说图中哪些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

 2、汇报:

小旗、灯笼、小花、同学们

3、探索规律

① 出示彩旗图

  学生随意说,若没有学生能说出,老师自己分。

师:

下面我也来分一分。

 (就按照你说的来分)

师:

现在我们已经把彩旗分成了这么多组,谁来说一说每一组都是怎样出现的?

生:

一红一黄两个一组。

②出示灯笼图

师:

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

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学生思考,交流)

三、巩固练习。

 1、下一个是几,课本例2,出示课件,学生能够回答规律是什么,下一个是什么。

 2、涂色游戏。

(1)只说不涂。

 

(2)先集体说,再动手做练习第2题。

 3、摆一摆。

(小小设计师)

 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好的用相机照下来。

汇报。

4、发散练习。

三角形  圆 圆  三角形  ,接下来怎样摆,有规律(只用三角形  圆)思考后汇报。

5、鼓掌祝贺优秀的同学,做到有规律。

四、小结。

1、学生找身边的规律。

2、出示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欣赏,感受规律的美。

五、解决生活中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只有动脑发现规律,才会猜得越来越快。

 

让孩子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孩子挑战的欲望。

总体评价

本节课孩子的整体学习效果较好,大部分孩子的思维都紧紧跟随着老师,学习兴趣浓厚。

 

龙头希望学校听课记录表

听课记录人:

.....

班级

(2)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杨昌祝

教具

日期

20110323

学生发

言人次

11

教师活动人次

6

课题

数数、数的组成

执教人签名

教学内容及方法

意见或建议

一、复习。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面上有几个小朋友?

(4个)他们在干什么?

(数一共有几只羊)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他们回答对吗?

这些羊大概有几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

10个一是多少?

是几捆?

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

大家数到29根小棒,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

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

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

再加2块呢?

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

(3)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

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

10捆是几根小棒呢?

10个一是一百。

(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

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

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

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

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

(3)做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2、第31页图。

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总体评价

书上的两道练习我都采用即时反馈的方法来验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训练的面较广,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捕捉,这样能做到课后辅导有的放矢。

练习的同时题目丰富有趣。

 

龙头希望学校听课记录表

听课记录人:

.....

班级

(1)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李婕妤

教具

日期

20110316

学生发

言人次

24

教师活动人次

12

课题

口算除法

执教人签名

教学内容及方法

意见或建议

一、导入新课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230÷360÷6

48÷484÷480÷2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

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

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这题如何考虑?

小结: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课堂练习:

做一做

知识介绍:

除号的由来

作业:

练习三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配合使用。

学生在做题时,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把被除数估成整十整百的数或用口诀可以口算的数,再进行口算。

总体评价

口算除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顾及后进生方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

 

龙头希望学校听课记录表

听课记录人:

.....

班级

(2)

学科

数学

任课教师

韦承凤

教具

日期

20110511

学生发

言人次

12

教师活动人次

6

课题

统计

(一)

执教人签名

教学内容及方法

意见或建议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例1主题图,问:

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

(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

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出示统计表(2)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

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

(单位:

千克)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

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2、讨论:

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

(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总体评价

教师把教材上的例题改变成学生比较熟悉,学生的兴趣比较高,也能比较主动的去探究新知.我抓住这个学生们极感兴趣的题材进行统计教学,把他们带入了极大的兴奋情境中,学生在轻松的,完全没有老师创意的束缚下,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中来,这样既尊重生活现实,又开发教学资源.正可谓: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听课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