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3139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6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

《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docx

新大纲通信综合实验讲义

实验一程控交换机硬件结构与配置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交换机机架单板构成及功能,掌握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2、熟悉交换机背板、HW电缆的定位、HW线的分配等。

二、实验器材

1、程控交换机(cc08机)

2、实验用维护终端

三、实验内容说明

1、了解C&C08交换机的硬件结构;

2、掌握交换机硬件数据的配置方法.

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在硬件上具有模块化的层次结构,它的硬件系统可分为4个等级,如图所示:

本C&C08交换机为一独立模块,一共有6个功能框。

框编号从0开始。

0、1框为为主控框,有一块大背母板外加其他功能板件构成,具体如下:

①NOD板:

节点板,主要用于MPU和用户/中继之间的通信,起到桥梁的作用,可以根据实际用户/中继数量的多少进行配置。

②SIG板:

信号音板,用于提供交换机接续时所需要的各种信号音。

交换机重要部件之一。

③EMA板:

双机倒换板,用于监视主备MPU之间的工作状态。

④MPU板:

交换机主处理板,是整个交换机的核心部分,对整个交换机进行管理和控制。

⑤NET板:

中心交换网板,所有信号都在该交换网板进行交换,交换机重要部件之一。

⑥CKV网络驱动板:

为NET板提供信号的硬件驱动。

⑦LAPA板:

NO7号信令链路驱动板,提供4路NO7链路,开NO7中继电路必备板件。

⑧MFC32板:

多频互控板,提供32路双音多频互控信号,开NO1中继电路必备板件。

⑨ALM板:

告警板,为外接告警箱提供信号驱动和连接功能。

⑩PWC板:

二次电源板,为主控框提供+/-12V,+/-5V工作电压。

2框为BAM框,其实质是一台工控制机,运行WINDOWS2000操作系统和程控交换机应用软件,用于和交换机主机通信,并完成对交换机的管理。

3框为中继框,为交换机提供中继电路功能,起所包含的具体单板如下:

①DTM板:

2M中继电路板,每块DTM板提供2个2M口电路,可以配置成N01中继或者NO7中继电路。

②PWC板:

二次电源板,为中继框提供+/-12V,+/-5V工作电压。

4框为用户框(在用户机柜中),为交换机系统提供用户电路接口(即提供电话接口)。

①ASL32板:

32路用户电路板,提供32路用户电路接口,其中第16、17路可以提供反极性信号。

②DRV32板:

双音驱动板,提供32路DTMF双音多频信号的收发和解码,并对ASL32板提供驱动电路。

③PWX板:

二次电源板,为用户框提供+/-12V,+/-5V工作电压、~75V铃流信号。

④TSS板:

测试板,测试用户内外线。

重要:

请注意PWX和PWC之间的区别,二者不能混用!

其具体板位如下图所示:

(B独)

B型独立局HW线的分配:

B型独立局以及32模的功能与业务无区别,选择的依据是用户以及中继容量。

当用户低于6688用户且中继低于1920DT,选用B独。

T交换网络的容量可以用同时能交换的时隙数表示。

例如,一次可以同时交换32条HW,每条HW为32个时隙,则交换网络的容量为32×32=1024时隙(TS),简称1K网络,即每次暂存1024个PCM码字。

因为BNETA的容量为4K×4K时隙,则BNETA可以提供128条HW,其中64条可以自由分配给用户和中继,另64条已被固定用于系统资源(其中对应OPT的32条HW可以通过OTU背后的HW扩展板(HWD)支持用户框或中继框)。

B独的最大容量,受两种资源的限制:

1、NOD资源

一个B独最多配置11块NOD板,每块NOD板提供4个主节点,共计44个主节点。

2、HW资源

一个B独HW总数达到128条,除去固定占用的HW,可以分配给用户/中继的HW为64条。

根据用户容量,分别计算用户以及中继占用的NOD以及HW资源,计算原则:

每个用户框占用2个NOD点,2条HW

每个模拟中继框占用2个NOD,4条HW

每块数字中继板占用1个NOD,2条HW

根据以上原则计算用户与中继占用NOD以及HW总数(但注意,NOD资源以4为单位进行分配,如9块DTM板应占用12个NOD点资源,有三个尽管用不上,但由于配线的方便,不能被用户框占用。

),如果NOD总数不超过44,且HW总数不超过64,即可以采用B独。

四、实验步骤

配置硬件数据一般步骤:

0.设置本局信息(SETOFI)

1.增加一个独立局模块(ADDSGLMDU);

2.增加主控框(ADDCFB);

3.根据需要,通过删除单板(RMVBRD)、增加单板(ADDBRD)命令修改单板的配置;

4.根据需要,增加相应的用户框(ADDUSF32)和数字中继框(ADDDTFB);

5.根据需要,通过删除单板(RMVBRD)、增加单板(ADDBRD)命令来修改用户框和中继框的单板配置。

五、实验脚本

硬件配置部分

SETFMT:

STS=OFF,CONFIRM=Y;//设置格式转换状态为关闭

LOF:

CONFIRM=Y;//进入脱机方式

//设定模块与后台监控状态为激活

SETSMSTAT:

MN=1,STAT=ACT;

ADDSGLMDU:

CKTP=NET,PE=FALSE,DE=FALSE,DW=TRUE,PW=TRUE;

//设置B独模块,CKTP=NET:

时钟采用时钟板时钟。

PE=FALSE:

程序不可用。

DE=FALSE,:

数据不可用。

DW=TRUE:

数据可写。

PW=TRUE:

程序可写。

设置本局信息

SETOFI:

LOT=CMPX,NN=TRUE,SN1=NAT,SN2=NAT,SN3=NAT,SN4=NAT,NNC="AAAA01",NNS=SP24,SCCP=NONE,TADT=0,STP=FALSE,LAC=K'731,LNC=K'86;

//(LOT=CMPX:

本局类型:

长市农合一。

NN=TRUE:

国内网有效。

SN1=NAT:

网标识1=国内。

SN2=NAT:

网标识2=国内SN3=NAT:

网标识3=国内。

SN4=NAT:

网标识4=国内。

NNC="AAAAAA":

国内编码=AAAAAA。

NNS=SP24:

国内网编码结构:

24位编码方式。

SCCP=NONE:

提供SCCP功能=不提供。

TADT=0:

传输允许时延=0,,STP=FALSE:

STP功能标志=否。

LAC=K'731:

本地区号=731。

LNC=K'86:

本国代码=86。

增加控制框

ADDCFB:

MN=1,F=0,LN=0,PN=0,ROW=0,COL=0;

//增加主控框,。

MN=1:

模块号=1,F=0:

框号=0,PN=1:

场地号=1。

ROW=1:

行号=1。

COL=1:

列号=1。

增加中继框

ADDDTFB:

MN=1,F=3,LN=1,PN=1,ROW=1,COL=1,BT=BP3,N1=0,N2=1,N3=2,N4=3,N5=255//增加DTM中继框.,MN=1:

模块号=1。

F=3:

框号=3,PN=1:

场地号=1。

ROW=1:

行号=1。

COL=1:

列号=1。

BT=BP3:

板类型为DTM板。

N1=0:

主节点1=0。

N2=1:

主节点2=1,N3=255:

主节点3以上不配,即其他空槽位不占用主节点,HW1=90,HW2=91,HW3=88,HW4=89,增加4块DTM板,HW资源从88~91,HW5=255:

HW5以上不配,其他空槽位不配HW资源。

5.3增加32路用户框

ADDUSF32:

MN=1,F=4,LN=1,PN=1,ROW=1,COL=1,N1=16,N2=17,HW1=0,HW2=1,HW3=2,HW4=3,HW5=255,CONFIRM=Y;

//增加用户框.:

MN=1:

模块号=1。

F=4:

框号=4,PN=1,场地号=1。

ROW=1:

行号=1。

COL=1:

列号=1。

N1=16:

左半框主节点=16。

N2=17:

右半框主节点=17。

HW1=0,HW2=1:

HW1、HW2,HW3,HW4分别为0,1和2,3。

HW5=255,HW5以上不配,其他空槽位不配HW资源。

BRDTP=ASL32;板类型为32路用户板。

调整单板配置,因机框配置会默认一些单板起来,我们需要根据我们机器实际配置进行调整。

RMVBRD:

MN=1,F=4,S=5,CONFIRM=Y;

//RMVBRD:

删除单板。

MN=1:

模块=1。

F=4:

框号=4。

S=5:

槽位=5。

RMVBRD:

MN=1,F=5,S=5;

RMVBRD:

MN=1,F=4,S=6,CONFIRM=Y;

RMVBRD:

MN=1,F=4,S=7,CONFIRM=Y;

RMVBRD:

MN=1,F=4,S=8,CONFIRM=Y;

RMVBRD:

MN=1,F=4,S=9,CONFIRM=Y;

RMVBRD:

MN=1,F=4,S=10,CONFIRM=Y;

RMVBRD:

MN=1,F=4,S=11,CONFIRM=Y;

RMVBRD:

MN=1,F=4,S=13,CONFIRM=Y;

RMVBRD:

MN=1,F=4,S=14,CONFIRM=Y;

RMVBRD:

MN=1,F=4,S=15,CONFIRM=Y;

RMVBRD:

MN=1,F=4,S=16,CONFIRM=Y;

RMVBRD:

MN=1,F=4,S=15,CONFIRM=Y;

RMVBRD:

MN=1,F=4,S=17,CONFIRM=Y;

RMVBRD:

MN=1,F=4,S=18,CONFIRM=Y;

RMVBRD:

MN=1,F=4,S=19,CONFIRM=Y;

RMVBRD:

MN=1,F=4,S=20,CONFIRM=Y;

RMVBRD:

MN=1,F=4,S=21,CONFIRM=Y;

RMVBRD:

MN=1,F=4,S=22,CONFIRM=Y;

RMVBRD:

MN=1,F=1,S=4,CONFIRM=Y;

RMVBRD:

MN=1,F=1,S=5,CONFIRM=Y;

RMVBRD:

MN=1,F=1,S=7,CONFIRM=Y;

RMVBRD:

MN=1,F=1,S=8,CONFIRM=Y;

RMVBRD:

MN=1,F=1,S=15,CONFIRM=Y;

RMVBRD:

MN=1,F=1,S=16,CONFIRM=Y;

RMVBRD:

MN=1,F=1,S=17,CONFIRM=Y;

RMVBRD:

MN=1,F=1,S=18,CONFIRM=Y;

RMVBRD:

MN=1,F=1,S=19,CONFIRM=Y;

RMVBRD:

MN=1,F=1,S=20,CONFIRM=Y;

RMVBRD:

MN=1,F=1,S=21,CONFIRM=Y;

RMVBRD:

MN=1,F=1,S=22,CONFIRM=Y;

RMVBRD:

MN=1,F=1,S=23,CONFIRM=Y;

RMVBRD:

MN=1,F=0,S=0,CONFIRM=Y;

RMVBRD:

MN=1,F=0,S=1,CONFIRM=Y;

RMVBRD:

MN=1,F=0,S=2,CONFIRM=Y;

RMVBRD:

MN=1,F=0,S=3,CONFIRM=Y;

RMVBRD:

MN=1,F=0,S=4,CONFIRM=Y;

RMVBRD:

MN=1,F=0,S=5,CONFIRM=Y;

RMVBRD:

MN=1,F=0,S=6,CONFIRM=Y;

RMVBRD:

MN=1,F=0,S=8,CONFIRM=Y;

RMVBRD:

MN=1,F=0,S=9,CONFIRM=Y;

RMVBRD:

MN=1,F=0,S=10,CONFIRM=Y;

RMVBRD:

MN=1,F=0,S=15,CONFIRM=Y;

RMVBRD:

MN=1,F=0,S=16,CONFIRM=Y;

RMVBRD:

MN=1,F=0,S=17,CONFIRM=Y;

RMVBRD:

MN=1,F=0,S=18,CONFIRM=Y;

RMVBRD:

MN=1,F=0,S=19,CONFIRM=Y;

RMVBRD:

MN=1,F=0,S=20,CONFIRM=Y;

RMVBRD:

MN=1,F=0,S=21,CONFIRM=Y;

RMVBRD:

MN=1,F=0,S=22,CONFIRM=Y;

RMVBRD:

MN=1,F=0,S=23,CONFIRM=Y;

RMVBRD:

MN=1,F=0,S=24,CONFIRM=Y;

RMVBRD:

MN=1,F=0,S=25,CONFIRM=Y;

RMVBRD:

MN=1,F=1,S=4,CONFIRM=Y;

RMVBRD:

MN=1,F=1,S=5,CONFIRM=Y;

RMVBRD:

MN=1,F=1,S=7,CONFIRM=Y;

RMVBRD:

MN=1,F=1,S=8,CONFIRM=Y;

RMVBRD:

MN=1,F=1,S=15,CONFIRM=Y;

RMVBRD:

MN=1,F=1,S=16,CONFIRM=Y;

RMVBRD:

MN=1,F=1,S=17,CONFIRM=Y;

RMVBRD:

MN=1,F=1,S=18,CONFIRM=Y;

RMVBRD:

MN=1,F=1,S=19,CONFIRM=Y;

RMVBRD:

MN=1,F=1,S=20,CONFIRM=Y;

RMVBRD:

MN=1,F=1,S=21,CONFIRM=Y;

RMVBRD:

MN=1,F=1,S=22,CONFIRM=Y;

RMVBRD:

MN=1,F=1,S=23,CONFIRM=Y;

RMVBRD:

MN=1,F=0,S=0,CONFIRM=Y;

RMVBRD:

MN=1,F=0,S=1,CONFIRM=Y;

RMVBRD:

MN=1,F=0,S=2,CONFIRM=Y;

RMVBRD:

MN=1,F=0,S=3,CONFIRM=Y;

RMVBRD:

MN=1,F=0,S=4,CONFIRM=Y;

RMVBRD:

MN=1,F=0,S=5,CONFIRM=Y;

RMVBRD:

MN=1,F=0,S=6,CONFIRM=Y;

RMVBRD:

MN=1,F=0,S=8,CONFIRM=Y;

RMVBRD:

MN=1,F=0,S=9,CONFIRM=Y;

RMVBRD:

MN=1,F=0,S=10,CONFIRM=Y;

RMVBRD:

MN=1,F=0,S=15,CONFIRM=Y;

RMVBRD:

MN=1,F=0,S=16,CONFIRM=Y;

RMVBRD:

MN=1,F=0,S=17,CONFIRM=Y;

RMVBRD:

MN=1,F=0,S=18,CONFIRM=Y;

RMVBRD:

MN=1,F=0,S=19,CONFIRM=Y;

RMVBRD:

MN=1,F=0,S=20,CONFIRM=Y;

RMVBRD:

MN=1,F=0,S=21,CONFIRM=Y;

RMVBRD:

MN=1,F=0,S=22,CONFIRM=Y;

RMVBRD:

MN=1,F=0,S=23,CONFIRM=Y;

RMVBRD:

MN=1,F=0,S=24,CONFIRM=Y;

RMVBRD:

MN=1,F=0,S=25,CONFIRM=Y;

ADDBRD:

MN=1,F=1,S=17,BT=LPN7,CONFIRM=Y;

ADDBRD:

MN=1,F=1,S=18,BT=LPN7,CONFIRM=Y;

ADDBRD:

MN=1,F=1,S=19,BT=MFC,CONFIRM=Y;

//ADDBRD:

增加单板。

MN=1:

模块=1。

F=1:

框号=1。

S=17:

槽位=17。

BT=LPN7:

板类型=LPN7。

7、加载设置

SETSMSTAT:

MN=1,STAT=ACT;

//设置模块的后台监控状态。

MN=1:

模块=1。

STAT=ACT:

状态=激活。

SETFMT:

STS=ON;

//设置格式转换的状态。

STS=ON:

状态=开。

FMTALL:

;

//格式转换。

将数据转换成交换机能接收的格式。

六、思考题

1.请简述HW线和NOD点的分配原则。

根据用户容量,分别计算用户以及中继占用的NOD以及HW资源,计算原则:

每个用户框占用2个NOD点,2条HW

每个模拟中继框占用2个NOD,4条HW

每块数字中继板占用1个NOD,2条HW

2.请简述选用B独局的条件。

B型独立局以及32模的功能与业务无区别,选择的依据是用户以及中继容量。

当用户低于6688用户且中继低于1920DT,选用B独。

3.计算:

一个满用户框可以容纳多少模拟用户,其收敛比是多少。

4.请记录本次实验的实验脚本。

实验二程控交换机话务数据配置及开局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交换机的相关话务数据的配置方法,能够配置简单的用户数据并实现局内通话。

二、实验器材

1、程控交换机(cc08机)

2、实验用维护终端

3、电话机

三、实验内容说明

1.掌握局数据中与本局通话相关的数据配置

2.掌握用户数据的配置方法

3.实现本局的局内通话

局数据配置总体原则:

C&C08交换机的BAM数据库是采用SQLSERVER数据库。

在配置数据时,数据库为了安全,会做如下数据合法性检查,故做数据时必须按一定的顺序增加或删除。

机框的物理框号不能冲突。

同种类型的机框其物理框号和逻辑框号不能冲突。

单板框槽号不能冲突,板号不能冲突。

模块号配置不能冲突。

光路、网资源、端口号、HW号资源等不能冲突。

各种配置数据应在使用范围内。

不能删除配有用户或功能的单板或机框;也不能增加没有配单板或机框的用户。

局数据配置一般注意事项:

数据配置之前,应清楚本局的配置情况,这包括:

管理模块的类型与配置、每个交换模块的类型与配置。

数据配置之前,还应了解本局工程设计阶段所提出的要求。

数据配置之前,要详细阅读关于本局的数据资料,如发现问题,应立即与相关人员沟通。

有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应结合交换机的特点,按照网络规划原则制订实施方案。

具体做数据之前,应对每个模块的NOD与HW资源的分配情况进行统计,作到心中有数。

C&C08交换机的内存分配采用的是预占用的方式,由各数据表的最大元组数决定,因此最大元组数修改后必须加载对应模块,故开局时应考虑交换机的终局容量做好设置。

局数据配置主要包括硬件数据配置,字冠数据配置,中继数据配置,计费数据配置,本章主要介绍开局中的字冠数据配置。

字冠数据相关概念

1.呼叫源的概念

呼叫源是指发起呼叫的用户或中继群,一般具有相同主叫属性的用户或中继群归属于同一个呼叫源。

呼叫源的划分是以主叫用户的属性来区分的,这些属性包括:

预收号位数、号首集、路由选择源码、失败源码、是否号码准备及呼叫权限等。

2.号首集的概念

号首集是号首(或字冠)的集合。

号首集在实际应用中也称网号。

号首是呼叫源发出呼叫的号码的前缀,所以号首集与呼叫源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号首是决定与该次呼叫有关的各种业务的关键因素,在公网和专网混合的网中,号首对不同的用户和中继群而言,往往是重叠的,但意义可能不同。

当本局具有多个本地区号时,每个区号对应一个号首集,在不同号首集内的用户可以具有不同的本地区号。

3.呼叫源与号首集的关系

一个呼叫源只能对应一个号首集,一个号首集可以为多个呼叫源共用。

呼叫源和号首集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

一个电话网(公网或专网)内所有的普通用户能够拨打的字冠(号首)的集合就是号首集,而这些用户可能因为某些呼叫属性如对字冠的预收号位数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用户组,每一个组是一个呼叫源。

所以号首集含盖的范围大于等于呼叫源含盖的范围。

对于一个呼叫源,需设定一个号首集,对于非号首集内的号首,当用户拨打该号首时,系统会提示号码有误。

引入号首集这一概念是因为即使是同一号首,但对不同的主叫方(呼叫源),也可有不同的含义,交换机对其处理也不同。

如:

9对公网为无线呼叫,对专网即为普通呼叫。

222对一个网的(如号首集0)呼叫源0可能是本局呼叫,对另一个网(如号首集1)的呼叫源1则是出局呼叫。

两个呼叫源可以对应相同的号首集,当同一个网(如号首集0)内不同呼叫源的用户拨打相同的号首时,交换机做相同的处理。

当然,不同号首集中同一号首也可能含义相同,如:

7字头都代表出局。

号首集侧重对被叫(字冠)理解与分析的不同进行分类,而呼叫源是侧重对主叫的属性进行分类。

也就是说号首集定义呼叫字冠,呼叫源对主叫用户分类。

某呼叫源呼叫非本号首集(另外一个网)字冠时,则需要作号首集变换(网变换)。

四、实验步骤

配置字冠数据一般步骤如下:

(1)增加呼叫源码(ADDCALLSRC);

(2)增加呼叫字冠(ADDCNACLD)

用户数据配置的一般步骤:

(1)如果用户所属的呼叫源不存在,则增加相应的呼叫源(ADDCALLSRC);

(2)如果用户号码的呼叫字冠不存在,则增加相应的呼叫字冠(ADDCNACLD);

(3)增加号段(ADDDNSEG);

(4)增加用户号码(ADDST/ADBST)。

五、实验脚本

1、增加呼叫源

ADDCALLSRC:

CSC=0,PRDN=3,P=0,CONFIRM=Y;

//CSC=1:

呼叫源为1PRDN=3:

预收号码位数为3位,P=0,号首集为0。

2、增加字冠

ADDCNACLD:

P=0,PFX=K'555,CSTP=BASE,CSA=LCO,MIDL=7,MADL=7;//P=1:

号首集为0。

PFX=K'555:

呼叫字冠为555。

CSTP=BASE:

业务类型为基本业务。

CSA=LCO:

业务属性=本局。

MIDL=7,MADL=7:

最小号长为7位,最大号长为7位。

3、增加号段

ADDDNSEG:

P=0,BEG=K'5550000,END=K'5550063;

//P=1:

号首集为1。

BEG=K'5550000,END=K'5550063号段为5550000~5550063。

4、增加计费情况

ADDCHGANA:

CHA=1,CHO=NOCENACC,PAY=CALLER,CHGT=ALL,MID=METER1;//增加计费情况。

CHA=1:

计费情况1。

CHO=NOCENACC:

非集中计费局。

PAY=CALLER:

主叫付费。

CHGT=ALL,:

计费方法为计次表和详细单。

MID=METER1:

计次表名为METER1跳计次表1。

5、修改计费制式

MODCHGMODE:

CHA=1,DAT=NORMAL,TS1="00&00",TA1=180,PA1=1,TB1=60,PB1=1,TS2="00&00";

//修改计费制式。

CHA=1:

计费情况1。

DAT=NORMAL:

日期类别=正常工作日。

TS1="00&00":

第一时区切换点从0点开始。

TA1=180:

前段时间=180秒。

PA1=1:

前段时间内跳1次。

TB1=60:

后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