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DOC.docx
《流行病学重点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重点DOC.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行病学重点DOC
第一章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
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基本内涵
1.对象是人群
2.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
3.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
4.最终目的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理论法
流行病学的观点
群体观点
以分布为起点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核心)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观点社会医学的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
流行病学研究需遵循的伦理原则
流行病学的应用
1、描述疾病或健康相关问题的“三间分布”及其特点。
2、探讨疾病的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
3、疾病诊断、治疗与防制措施的效果评价
4、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
5、疾病防制和健康促进
6、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ofdisease):
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人群、
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分布现象(发病、死亡及患病水平)。
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疾病的分布研究是描述流行病学的基本任务。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率(IncideneeRate)
定义: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
xK同时期暴露人口数
K=100%1000%
意义:
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发病时间:
以新发病例来计算,必须了解发病时间。
观察时间:
发病率计算必须以特定观察时间为准
一般以“年”为单位。
也可以很短如罹患率。
分子:
新发病例。
注意发病的诊断。
分母:
同期暴露人口,也称危险人口,必须符合:
1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的人群。
2必须有可能患所要观察的疾病。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以年平均人口计算。
应用:
一些急性疾病,死亡率较低的疾病分布的描述。
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疫措施效果。
2.罹患率(AttackRate)
定义:
性质与发病率相同,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新发病
例的频率。
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率。
说明:
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流行情况。
3.患病率(PrevaleneeRate)
定义:
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
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患(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意义:
是人群中某疾病的静态构成比例,是疾病的存在状态,而不是发生过程的描述。
应用:
一般用于描述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可通过横断面调查。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XK
同期观察人口数
(1)观察时间:
时点(timepoint)患病率(<1个月):
常用
期间(period)患病率(>1个月):
少用
(2)分子、分母的界定
分子:
为新、旧病例,即现患病例
分母:
同期平均人口数
(3)和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
患病率受发病率、病程的影响,如某病发病率和病程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
患病率(P)=发病率(I)X病程(D)
(4)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
发病
率的分子为一定期间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
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静态指标)。
而发
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出现情况(动态指标)。
4.
其性质和患病
感染率(InfectionRate)
定义:
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样本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率相似。
感染率=
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受检人数
(K=100%)
患病率的分子是指病例,而感染率的分子是指感染者
应用:
多应用在具有较多隐性感染的疾病调查中,如结核病、乙型肝炎等。
5.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SAR)
定义:
又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是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
亦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
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6.死亡率(MortalityRate)
定义:
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总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旷、十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
K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意义:
反映一个人群总的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
6.病死率(FatalityRate)
定义:
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宀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
X100%
同期患某病的病人数
意义:
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院的医疗水平。
受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水平和
医院治疗水平的影响。
应用:
病死率常用于急性病。
用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
散发:
发病率呈历年来一般水平,或者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
一般适用于较大范围人群的某病流行强度。
爆发:
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
成为暴发。
流行:
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疾病的三间分布一、人群分布特
(1)年龄:
年龄是人群分类的重要特征标识,也是描述疾病在人群中分布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与年龄有关征
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
(1)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analysis):
是描述某年或
若干年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方法。
特点:
。
适用于分析潜伏期短和病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
年龄分布;
。
不能正确显示慢性病暴露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
不能说明不同年代出生者各年龄组的率的变化趋势
(2)出生队列分析(birthcohortanalysis):
是以同一年代
出生的人群组为一个出生队列,对不同出生队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所进行的分析。
主要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作用:
1年龄本身;
2时期(时代)特点;
3暴露经历。
(一)性别
(二)职业
(三)民族
(四)宗教
(五)婚姻与家庭
(六)流动人口
一、时间分布特征
(一)短期波动:
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也称"时点流行”,含义与"爆发”相
似。
定义:
疾病在某一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
原因:
多半由于许多人短期接触同一致病因子引起。
形式:
发病有先后;潜伏期有长短。
常见疾病:
食物中毒、伤寒、痢疾及甲型肝炎等。
(二)季节性
形式:
严格的季节性t多为虫媒传染病,如乙脑
季节性升高t菌痢
无季节性
(三)周期性:
一些传染病相隔若干年发生一次流行,并具有规律性,称为周期性。
多见于呼吸道传染病。
(四)长期趋势:
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学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同时发生显著变化,称为长期变异。
二、地区分布特征
地方性: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常在某一地区呈现发病率升高或只在该地区存在,这种状况称为地方性。
判断疾病呈现地方性的依据:
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中发病率均高,并一
般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2在其它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该病的发病率
均低,甚至不发病。
3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
4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
症状减轻或呈自愈倾向。
5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一)疾病在不同国家及一个国家内各地区的分布
(二)疾病的城乡分布
(三)疾病的地区聚集性
(四)地方性疾病
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epidemiology):
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差异,以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1.病因(causeofdisease):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该种疾病的发生频率就会下降。
2.危险因素(riskfactor)流行病学一般将病因称为危险因素。
就是能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性升高的因素。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精神心理以及遗传。
3.病因模型:
动因一宿主一环境模型
1三角模型:
又称流行病学三角(epidemiologictriangle):
强调致病因素、环境和宿主三
方面的密切关系。
宿主
动因环境
2轮状模型(wheelmodel):
状模式:
强调宿主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环境多样性
和机体的遗传易感性(遗传因子)。
特点:
外环、内环有伸缩性,即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可随不同的疾病而有所变化。
3病因网模型
4疾病因素模型
4、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Mill原则:
1、求同法
2、求异法
3、共变法
4、类推法
5、排除法
5、病因推断的本质:
病因推断即是从统计学关联的表面现象中,易V除虚假关联和间接关联,估计随机误差,凸现出真正的因果关联(病因关联)。
6、发现某些因素与某疾病有关联时,并不意味着二者间具有因果联系,必须经过大量的流
行病学推断,排除虚假关联和间接联系后,才能进行病因推断,而病因推断是确定所观察到的疾病与因素间的关联是否为因果关联的过程。
7、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可能是因随机误差所致,也可能是真正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关联。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统计学关联可以是虚假关联或间接关联,也可以是因果关联(病
因学关联)。
因此,在进行因果推断时必须注意排除各种虚假关联,调整和分析间接关联,从而合理地评价病因学关联。
8、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9、系统误差:
又称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设计、实施、分析和
推断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关系的错误估计,系统地歪曲了两者间的真实联系
(其中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可导致虚假关联,混杂偏倚则可引起间接关联)。
10、虚假关联: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暴露与疾病间的虚假关联主要由选择偏倚和信息偏移所致。
选择偏倚:
是由被选入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在暴露或疾病有关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信息偏倚:
又称观察偏倚。
是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从研究对象获取研究所需信息时产生的系统误差。
11、间接关联:
(indirectassociation)亦称纪发关联。
通常指由混杂偏倚所致的关联。
混
杂偏倚是指流行病学研究中,在估计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研究的
疾病有密切关系,又与暴露因素有密切联系的潜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低估或高估)
了所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真实联系。
12、作为潜在的混杂因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①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②混杂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③混杂因素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
果链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13、因果关联(causalassociation):
指一定原因产生相应的结果。
在排除虚假关联和间接
关联后,才能对两件事间的因果关联进行判断。
因与果在空间上总是相伴存在,在时间上总
是先后相随。
14、因果关联:
根据概率论因果观,因果关联就是有时间先后的相关关系,病因就指那些使
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这也正是危险因素的含义。
暴露组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也就是病因(暴露条件巳与疾病(D)有统计学关联。
统计学关联是判断因果
关联的必要前提。
15、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Henle-Koch原理:
判断病因的标准
1关联的强度
2关联的时间顺序:
因果关联中,有因才有果。
因一定先于果
3关联的特异性
4关联的可重复性
5剂量-反应关系
6因果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
7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
8实验证据
9相似性
第四章
1、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又称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epidemiology)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通过特殊调查得到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三间分布特
征真实地描述出来,为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假设和线索。
描述性研究是最基础的
步骤。
既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2、现况研究是较为常见的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3、现况调查(PrevaleneeSurvey):
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研究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
的分布,并描述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
这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又称患病率
研究或现患研究(prevaleneestudy)或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
适用于暴露因素不易发生变化的研究
4、目的和用途: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进行社区诊断;
2、描述某些因素或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态的联系,提出病因假设或提供病因线索;
3、评价疾病防制措施的效果;
4、确定高危人群、筛查出患有研究疾病的人群,从而及时进行二级预防;
5、用于疾病监测;
6、为进一步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7、其他
5、现况调查
优点:
1、实施时间短;
2、研究费用低;
3、初步建立病因假设。
缺点:
调查某一时点或一段时间的情况
1、不易获得发病率资料(只能得到患病率),定期重复可获得;
2、不宜调查病程比较短的或患病率很低的疾病;
3、无法区分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不能得到有关因果关系的结论,只能提供初步的病因线索。
6、现况调查
特点:
1、现况研究在时序上属于横断面研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2、不能得出有关因果的结论
3、一般不用于病程比较短的疾病
7、现况调查研究类型:
普查抽样调查
普查(Census):
为了解某病的患病率或人群健康状况,在特定时间范围内(1〜2天或
1〜2周,最长不宜超过2〜3个月),对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或检查。
普查
目的: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某些疾病
了解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
适用条件:
1、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设备用于发现疾病和及时治疗
2、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
3、疾病的检验方法不很复杂,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
调查研究目标人群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统计学上
称为样本),根据调查结果可估计出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分布情况,这种调查
方法谓之抽样调查。
这是以小测大,以局部估计总体的调查方法。
样本的代表性取决于:
随机化+样本大小
适用抽样:
描述分布、进行社区诊断
提出病因假设
评价防治效果
提供基线资料
8、抽样误差由大到小: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
9、现况调查方法:
面访、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网上调查
10、对研究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变量,都应有明确的定义。
11、问卷的初步设计:
包括题目、调查与填表说明、问卷主体内容和核查项目四个部分
12、通常问卷调查实践不宜多长,一般5-30分钟比较适宜(临床使用的调查表最好在15分
钟以内)
13、现况调查中常用的率是患病率
14、现况调查一般只能为进一步的分析流行病学研究(如队列研究及病例研究对照研究等)提供病因线索,不能做因果联系分析
15、现况调查中存在着两类误差:
一类是由于抽样所产生的误差,即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
的。
一类是偏倚,属于系统误差,是可以设法避免的。
16、1、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
是指在研究对象选择过程中所产生的系统误差。
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选择性偏倚
2无应答偏倚
3幸存者偏倚
2、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
是指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系统误差,使所获得的资料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常有以下几种:
1调查对象所引起的偏倚
2调查员所引起的偏倚
3测量偏倚
4调查环境所引起的偏倚
17、生态学研究:
以群体为基本单位
主要用途:
1、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
2、评价干预实验或现场实验的效果
3、检测
第五章
1、队列研究(cohortstudy)也称前瞻性研究
2、暴露(exposure):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泛指能影响结局(如疾病)的各种因素,即研
究对象所具备的与结局有关的某些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或曾经接触过与结局有关的某种因
素或经历过某种事件。
3、暴露因素:
这些特征、状态或因素即为暴露因素。
暴露因素可以是机体的特征,也可以是体外的;可以是先天的、人体固有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
暴露因素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
暴露因素也称研究因素或研究变量(variable)。
4、队列(cohort):
在队列研究中,指在一定期间对其进行随访的人群组,泛指共同暴露于某因素或有某共同特征的一组人群。
4、危险因素(riskfactor):
也叫流行因子(素),有时被泛称为病因,是指可以使疾病与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升高的因素。
5、队列研究(Cohortstudy)(前瞻性研究,发生率研究,随访研究,纵向研究)
(prospectivestudy,incideneestudy,follow-upstudy,Iongitudinalstudy)
6、队列研究(Cohortstudy):
是将研究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暴露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或对照组),随访适当长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间待研究结局的发生率,以研究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联系大小。
7、队列研究的特点:
1时间上的前瞻性:
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通过随访、前瞻性观察来发现病例。
2属于观察性研究:
属观察性研究中的分析性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按暴露自然存在的状态进行分组。
4是从“因”到“果”的研究,能确证暴露与疾病结局的因果联系。
5研究对象由可能患研究疾病的个体组成,可计算研究人群的发病率。
6观察时间一般较长,适合于罕见暴露因素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8、队列研究的用途:
进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以验证这个假设。
检验病因假设是主要目的和用途。
一次队列研究可以只检验一种暴露与一种疾病之间的因果关联(如吸烟与肺癌),也可以同
时检验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之间的关联(如可同时检验吸烟与肺癌、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
考核与评价疾病的预防效果
研究疾病的自然史及其长期变动
9、队列研究的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10、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在研究开始前首先必须给暴露因素一个明确的定义
1常用的定义量是平均每次吸烟量达到一支以上,时间持续一年以上者
2将一年内吸烟总量达到180支以上者定义为吸烟
11、确定研究结局:
分析一因多果的关系
12、选择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即队列的选择)研究现场的确定:
可靠性+可行性+代表性
13、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暴露组的选择原则:
暴露于某因素的人群是已经自然存在的。
暴露组人员能提供可靠的研究因素暴露史。
便于随访和观察。
非暴露组的选择原则:
除暴露因素以外的,与所研究疾病有关的其他因素与特征,应与暴露组尽量相同。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14、非暴露人群的选择(类型):
(1)内对照:
在同一研究人群中,把没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的人作为对照。
(2)外对照:
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常需在该人群之外特设平行对照组。
(3)总人口对照(一般人群对照):
是指将暴露组与全人群作比较。
(4)多重对照:
指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同时可以设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对照组。
15、一般来说,对照组的样本含量不宜少于暴露组的样本含量,通常是等量的。
16、实际样本含量:
假设失访率为10%,则可按计算出来的样本含量再加10%作为实际样本含量。
17、随访期长短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疾病的潜伏期
②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
18、累积发病率(CI):
某一固定人群在一定观察期内被研究疾病的新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D)与观察期开始时的研究对象总人数(N)之比。
累积发病率=观察期内发病人数十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19、发病密度(ID):
指观察的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
种原因造成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失访等均可造成每个研究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这样的
队列即为动态队列。
发病密度=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十观察人年数
20、标比化:
SMR=观察发病或死亡数十预期发病或死亡数
=观察发病或死亡数十(全人口发病或死亡率X观察人数)
意义:
SMR<1,则暴露人群的死亡率小于一般人群;
SMR>1,则暴露人群的死亡率大于一般人群;如差异显著,提示暴露可能是危险因子。
应用:
研究人群数量较少,发病或死亡率低时
21、例如,某厂20-24岁组工人500名,某年内1人死于某癌症,已知该年全人口20-24岁组某癌症的死亡率1.8%。
,求其SMR。
本例0=1,E=500X1.8%=0.9
SMR=1/0.9=1.11
SMR95%CI=0.03~6.19,P>0.05
即某厂该年20-24岁年龄组工人死于某癌症的危险超过相应一般人群的0.11倍。
22、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RR):
又称危险比(riskratio,RR)。
是反映暴露因素和
疾病关联强度的一个指标,其本质为率比(rateratio,RR)。
是暴露组某病发病(或死亡)
率与非暴露组该病发病(或死亡)率之比。
RR=Ie-Io=(a/n1)-(c/n0)
相对危险度RR无单位(>0),RR=1,表明暴露与疾病无联系;RR<1,表明存在负联系(提
示暴露是保护因子),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低于非暴露组,暴露可减少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RR>1,表明存在正联系(提示暴露是危险因子),表示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高于非暴露组,暴露可增加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性。
比值越大,联系越强。
23、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risk,AR):
又称特异危险度、超额危险度。
指暴露组的发病
(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差,其本质为率差(ratedifferenee,RD),反
映发病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AR=Ie—Io=a/n1—a/n0
24、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riskpereent,ARP):
又称病因分值(EF)或归因分值(A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