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076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讲练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鸦片战争

之前)

[理线索·让脉络更清晰]

[明特征·让认知更深刻]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就,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君主专制程度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专制、闭关和抑商等政策导致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考点1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第1步悟真题·考情研析

命题点一:

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影响

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

选B 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A项错误。

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阁臣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体现了皇权的加强,B项正确。

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C项错误。

内阁只是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不会出现权力的失控,D项错误。

命题点二:

考查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

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

3.(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

选A 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故A项最符合题意。

4.(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意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

从材料看,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这说明南方和北方经济存在差异,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故D项符合题意。

5.(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选B 材料反映了正德以前,多数百姓致力农业,正德以后,从事工商业者增多,农业从业人口减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故B项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农业衰退、财富分配不均、无业游民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命题点三:

考查明朝思想科技成就

6.(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王阳明的身份及关键信息“以求尽其心”。

材料中王阳明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视作末业的工商业放在与士“同道”的高度,故排除A项;王阳明主张“四民异业而同道”,故排除B项;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排除C项。

故选D。

7.(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属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性著作,它关注传统技术,缺乏创新,对社会的影响较小;而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更看重理论研究,属于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其创新度和社会认知度较高,对社会的影响较大;两者出现的背景需要结合17世纪中国、欧洲的相关知识以及材料中所提到的两位科学家的个人经历进行比较分析。

(2)问,由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八股取士钳制人们的思想、封建士大夫愚昧无知、缺乏重视科技的社会风气;而17~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崛起,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启蒙运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当时的欧洲有重视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

答案: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考什么

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王阳明的心学等方面,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概况成为高考考查的密集区域。

怎么考

命题大多引入经典史料,要求学生对材料信息进行获取和解读,全面认识明朝社会发展的突出特征,突出对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归纳探究能力的考查。

怎么办

同学们在复习时应重点掌握明朝君主专制加强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应特别关注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及“海禁”政策,并能够对同一时期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进行深入解读。

第2步研知识·重难突破

一、政治制度

1.中央

(1)丞相制度废除:

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内阁制度形成: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3)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4)选官制度: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2.地方

实行三司分权:

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

 明朝的内阁首辅与前代宰相的区别

项目

内阁首辅

宰相

权力来源

皇帝个人信任

宰相制度赋予

职责

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

有属官

任免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对皇权

影响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无制约

制约皇权

二、社会经济

1.农业

(1)农耕技术:

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农业著作: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

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②标志: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③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④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3)制瓷:

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3.商业

(1)工商业市镇:

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2)商帮: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势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3)外贸:

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的继续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2)“海禁”政策: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思想文化

1.思想方面

(1)王阳明: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还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2)李贽:

自称为异端,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天理”的存在,主张男女平等。

2.科学技术

(1)《本草纲目》:

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2)《农政全书》:

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1)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2)戏曲:

明传奇;形成四大声腔。

(3)绘画:

文人画代表作品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社会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上强调“大一统”,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3)思想上,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北宋以后,宋明理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政策上,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实行文化专制。

这样的环境决定了中国的传统科技是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缺乏理论性总结、科技创新率低等。

第3步提能力·题组演练

题组一 明朝的政治制度

1.朱元璋未称帝时就认为元朝“以宽纵失天下”,“(治国)首在正纲纪。

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动。

今将相大臣,宜以为鉴,协心图治,毋苟且因循,取充位而已。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打击贪腐,整顿吏治   B.废除丞相,直辖六部

C.设大学士,以备顾问D.广开言路,体察民情

解析:

选A 材料中朱元璋认为元朝“宽纵失天下”“纪纲不立”“法度不行”,导致腐败灭亡,因此他采取的措施是打击贪腐,整顿吏治,争取民心,故A项符合题意。

2.(2015·孝感模拟)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

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

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

解析:

选D 材料信息说明内阁权力很大,具有一定行政权,开始具有监督权,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D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出A项排除;B、C两项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意思,不全面,排除。

题组二 明朝的社会经济

3.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

这概括描述了当时(  )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D.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

解析:

选D 根据题干信息“日夜商贩而南”“日夜商贩而北”可知长途贩运贸易活跃,这种贸易促进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商品流通,故答案选D。

题干并未提及南北方贸易的活跃是由某地区的商人群体促成的,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仅提及了南北方的贸易,与全国性的统一市场无关,故C项错误。

4.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是以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解析:

选A 材料中“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说明政府调控市场失败,A项符合题意;明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府限制民间贸易,排除C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未遭到削弱,D项错误。

5.《明宜宗实录》中写到:

“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由此可见明朝政府(  )

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解析:

选B 材料的意思是朝廷早有禁令,不许私通外夷,但是近几年官员军民却不知遵守,私造海船,假借朝廷名义擅自下海,再次申明不许下海。

由此可见,明代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私自对外贸易,故答案选B。

题组三 明朝的思想文化

6.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

“他”是(  )

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

解析:

选D 从材料信息“16世纪”“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可知其强调对内心的重视,故“他”是明朝心学的代表人物,故选D。

7.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分16部,“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

这表明明代科学(  )

A.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B.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解析:

选A 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特点,“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都体现了明代科学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故A项正确;《农政全书》不能表明明代科学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也不能体现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故B、D两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区别认识不到位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宋明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陆王心学则主张人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

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

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

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元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如士奇等亲。

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

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明史》

材料二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后,无嗣继承,德国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但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关心。

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

1721~1742年,政府工作由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

……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的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

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的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

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了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和英国内阁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内阁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以中英两国内阁制为切入点,意在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结合相关史实知识,从中英内阁的本质属性、职权范围、运作机制、领袖权限等角度分别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内阁的形成发展历程着手分析。

(2)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从双方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

(1)特点:

中国:

前期有票拟权,无决策权;中期权压六部,内阁首辅俨然宰相;后期遭打压,不敢弄权,致宦官专权。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

英国:

主要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实行集体负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掌握国家大权,是政府首脑。

英国内阁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决策机构。

背景:

中国:

为强化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但为缓解繁重的政务压力而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形成。

英国:

“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议会统治,开始国王主持内阁,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统而不治”,内阁首相成为政府首脑;1721年,财政大臣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开创了议会中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织内阁的先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2)影响:

明朝的内阁制度使得皇权专制得以强化而不受制约,明朝中后期皇帝为防止内阁专权,用太监牵制内阁,导致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明朝的政治日趋黑暗与僵化,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英国的内阁制度开创了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细审设问,明确答案来源,规范解答非选择题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高度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非选择题时,先审材料,再审设问,注意分值明确答案来源。

答案来源主要有三种:

(1)答案来源于教材:

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

(2)答案来源于材料:

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

(3)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

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

 

考点2 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第1步悟真题·考情研析

命题点一:

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解析:

选B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

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

2.(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解析:

选C A、D两项不符合先秦的史实;分裂动荡未必引发专制,排除B项。

从“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可知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C。

命题点二:

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

由表格分析,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

命题点三:

考查清朝的思想文化成果

4.(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