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2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2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2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增分优选练题型分类练训练2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
训练2 史料实证类(史料类型)
一、文献史料
1.《史记》记载: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
“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
”汉代此用人机制( )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故C项正确。
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
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壶》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
宜子孙及酒食。
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展造□□□钟,重□□斤。
直(值)钱七千二百。
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廿二斤。
直(值)钱二千四百。
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C项正确。
3.(2018·九江质检)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答案 D
解析 “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
4.(2018·晋城月考)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汉代经济状况的记载。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
记载
出处
“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族、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矶、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旅裘、筋角;铜、铁则下里往往山出棋置……
《史记·货殖列传》
“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
《盐铁论·本议》
A.具备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
B.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
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繁荣
D.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经济区域分工,故A项正确。
5.(2018·淄博模考)针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史实,《旧唐书·高祖本纪》中写道: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
”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则写道:
“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两种不同的叙述反映了( )
A.文字史料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B.文献记录能够还原全部历史真相
C.历史事实是由历史叙述呈现的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答案 A
解析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后晋处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需要为新政权正名;《新唐书》成书于北宋,稳定的封建王朝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反对夺权,故两本典籍对“玄武门之变”的叙述带有主观色彩,故A项正确。
6.(2018·“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资治通鉴》载唐僖宗乾符五年“诏以东都军储不足,贷商旅富人钱谷以供数月之费,仍赐空名殿中侍御史告身(委任状)五通(五份),监察御史告身十通,有能出家则助国稍多者赐之”。
材料反映了唐代( )
A.商人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B.商人在法律和政治上不再受到歧视
C.政府意在推行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
D.政府开辟商人谋取官位的特殊渠道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由于军队供给出现问题,对于商人出具钱谷的可以根据数量不同任命官职,这一举措,开辟了商人谋取官位的特殊渠道,故D正确。
7.(2018·郑州模考)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
由此可知,唐代( )
记述
出处
杜甫在大病初愈后,友人王倚“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
《全唐诗》卷·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
《唐国史补》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保留有开元年间西州一户人家的家用账,其中记载“五月五日,六十来面”。
按照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上的面价“白面一斗,上直钱三十八文。
北庭面一斗,上直钱三十五文”,大致用铜钱六十文可买面将近两斗。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吐鲁番出土文书》
A.粮食贸易比较频繁
B.粮食短缺导致粮价昂贵
C.粮食的价格不稳定
D.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遣人向市赊香粳”“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五月五日,六十来面”可知唐代粮食贸易的频繁,故A项正确。
8.(2018·青岛模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抵于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
刘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
仰惟慈尊……总计布施钖(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敕驾海舶入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
”
《明史》
A.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
B.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
C.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D.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明书》涉及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踪迹建文”,故材料内容不能认定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史》涉及到“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但不能认定郑和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故B项错误;四则材料都表明郑和是奉皇帝之命出海,故C项是材料中能被认可的史实,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仅能看出郑和远航外国,没有涉及郑和远航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故D项错误。
9.(2018·济宁模考)明太祖曾指出:
“圣人之治天下,四海之内,皆为赤子,所以广一视同仁之心。
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
”(《明太祖实录》)明成祖朱棣也认为:
“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
”(《明太宗实录》)以下对史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之防”的记载有失公允
B.明史籍中关于民族关系缓和的记载较为真实
C.两部实录均意识到中原民族与夷族并无区别
D.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仍需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答案 D
解析 明朝是一个漫长的封建王朝,其“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不能因两位皇帝的观点而以偏概全,故D项正确。
10.《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中记载乾隆十八年(1753年)“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
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当时( )
A.闽台民间贸易活跃
B.台湾隶属清廷管辖
C.闽省自然灾害频繁
D.政府赈灾体制完善
答案 B
解析 “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不属于民间贸易,故A项错误;“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乾隆二十二年‘福州、泉州等府歉收酌拨台湾仓谷接济’”可以证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两个关于中央对地方接济的事例,不能说明“灾害频繁”,故C项错误;材料中台湾地区只是用了“接济”,没有明确说明赈灾,无法得知赈灾体制问题,故D项错误。
11.晚明文献记载:
“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植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责骂)。
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
”材料表明当时( )
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说明朝贡贸易中的欺诈行为其结果是“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说明对外贸易的弊端显露,故D项正确。
12.平津失守后,蒋介石曾对下令“应战”的决策颇有悔意。
他在日记中写道:
“楼寇随手而得平津,殊出意料之外”。
对日外交似过于强硬,“如当时密允宋哲元准楼筑津石路,则至少可有一年时间展缓准备,亦较完密。
此则余对于外交政策,一惟舆论是从,而疏于远虑,自乱大谋之过也”。
这表明( )
A.国民政府坚持对日妥协
B.平津失守完全可以避免
C.民众舆论干扰抗战大局
D.国民政府反思备战政策
答案 D
解析 “颇有悔意”等字眼意在强调国民政府是在对战争进行反思,即是在反思备战的政策,故D正确;国民政府未坚持对日妥协,排除A;平津失守不可以避免,排除B;民众舆论是促进而非干扰抗战大局,排除C。
13.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规定:
“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
”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
A.带有比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B.落后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C.仍保留习惯法的某些特征
D.力图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
答案 A
解析 材料“《神圣法》”“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说明《十二铜表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故A项正确。
二、实物史料
14.(2018·北京东城东直门中学二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
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答案 D
解析 根据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体现出天下共主的地位,所以D项正确。
15.(2018·漳州第二次调研)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
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秦朝统一了全国货币样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正确;A、B、C不是最重大意义,排除。
16.下图为1971年陕西省礼泉出土的尉迟夫人墓志铭拓本,显示的部分文字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唐朝时设司徒管理地方藩镇
B.当时唐朝社会盛行篆体书法字体
C.尉迟是以少数民族部落命名的姓
D.鄂国忠武公夫人是苏姓女子的爵号
答案 C
解析 唐朝节度使管理藩镇,A项排除;篆体字盛行于秦汉以前,B项排除;尉迟是前秦时期鲜卑族崛起的一支部落,该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以族名命名姓氏,C项正确;鄂国忠武公是尉迟恭(敬德)的爵号,此碑安葬的是其夫人苏斌,D项排除。
17.下图为《南宋·市担婴戏图》,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A.草市深受百姓欢迎B.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C.朝廷对市禁的开放D.区域长途贩运发达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草市是指在离城市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集市,跟题目中的“市”无关,故A项错误;北宋实现了坊市界限的打破,但题目中并未出现坊、市,故B项错误;根据图片,儿童嬉戏与商贩并存,表示朝廷对市禁的开放,故C项正确;区域长途贩运发达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8.下侧截图出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尖锐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种种弊端。
图中的台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调整福利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B.开始推行福利政策减少社会问题
C.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发展“福利国家”
D.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
答案 A
解析 从图片中的话“这是种牺牲”,可以体会出调整社会福利制度在英国的开展阻力重重,A项正确。
三、口传/口述史料
19.古代传说的神兽獬豸(xièzhì),拥有很高的智慧,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獬豸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
据此说明( )
A.法权神圣不可侵犯
B.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C.神权为王权服务
D.中国古代司法由神主宰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帝尧的刑官皋陶……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獬豸代表神权,为现实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
20.蒋百里在七七事变后说:
“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妥协,最后胜利定规是我们的。
你不相信,你可以睁眼看着;我们都会看得见的,除非你是一个短命鬼。
”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
A.抗战的胜利源于国际形势的变化
B.日本国内的新变化会决定战争走势
C.表达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持久抗战作战策略有助于最后胜利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蒋百里”“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妥协,最后胜利定规是我们的”得出:
是中国人对抗日战争持久性战略的清醒认识,并未提到国际形势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目描述的是国人对抗战持久性的认识,与日本无关,故B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